首页 > 女生言情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1章 贪廉购宅,仆从谏凶

第1章 贪廉购宅,仆从谏凶(1/2)

目录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天下承平已久,江南一带更是富庶甲于天下。杭州钱塘县,地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自古便是繁华风流之地。运河穿城而过,舟楫往来如织,街市上店铺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端的是一派“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盛景。

在这满城锦绣之中,商户吴承业算得上是个叫得响的人物。他今年三十有八,正值壮年,生得方面大耳,体格富态,一双眼睛虽不算大,却时常闪烁着精明的光芒。吴家并非累世豪富,吴承业的父亲只是个走街串巷的货郎,到他这一代,凭着敢闯敢干、精于算计的头脑,抓住了朝廷鼓励商贸的时机,十几年间,愣是将一个小小的茶叶摊,经营成了拥有两支驮队、三家铺面,专营茶叶与丝绸贩运的大家业。他的茶叶来自闽地高山,丝绸取自苏杭巧匠,品质上乘,加之他为人虽锱铢必较,却极重信誉,因此商路畅通,财源广进,不到四十岁,便已积攒下万贯家财,在钱塘县置办了产业,成了县城里数得着的富户,便是县太爷见了,也要客气地称一声“吴员外”。

这年深秋,钱塘江的潮水依旧汹涌,城内的桂花却已谢了大半,空气中弥漫着萧瑟寒意。一日,吴承业从自家绸缎庄查完账目出来,信步由缰,不觉走到了城南。相较于城中心的喧嚣,城南显得清静许多,多是些有些年岁的老宅院。在一处略显偏僻的巷弄尽头,他被一扇虚掩着的朱漆大门吸引了目光。门上的漆色已然斑驳,铜环也锈迹斑斑,但门楣高大,门廊宽阔,依稀可见昔日的气派。他心中一动,推开虚掩的大门,迈步走了进去。

宅院内部比外面看着更为广阔,是三进三出的标准格局。虽因久无人居,处处积满尘埃,蛛网暗结,庭院中荒草没膝,一片破败景象,但那高大的厅堂、精巧的抄手游廊、以及虽已褪色却仍能分辨出精美纹样的梁柱雕花,无不昭示着旧主人家境的殷实与品味的不凡。尤其是后园那一池早已干涸的池塘,和几株虬枝盘曲的古树,更给这宅子增添了几分幽深古意。吴承业是做生意的,一眼就看出了这宅子的“潜力”——地段尚可,格局规整,稍加修葺,定然是一座极体面的宅邸。更重要的是,他早已托人打听过,这宅子因前两任主人接连出事,凶名在外,价格竟比同等规模的宅院便宜了近一半!

“如此宝宅,竟因虚无缥缈的流言而贱价至此,实乃天赐我也!”吴承业抚摸着廊下冰凉的栏杆,心中已然做了决断。他素来不信鬼神,只信握在手中的真金白银和自己的眼光运气。在他看来,前人的不幸,多半是自身行为不端或时运不济所致,与宅院何干?

数日后,吴承业便与负责处理此宅的牙人办妥了交割手续,拿到了地契房契。他做事雷厉风行,立刻请来了钱塘县最好的工匠班子,投入重金,对宅院进行大规模翻修。工匠们铲除杂草,清理淤泥,修补屋顶,更换门窗,重新粉刷墙壁,描绘梁柱……足足忙活了半个多月,这座荒废已久的宅院终于焕然一新。青砖墁地,光可鉴人;朱漆廊柱,鲜艳夺目;窗明几净,庭院开阔。尤其是那间位于二进院东侧,准备作为主人卧房的正屋,更是被布置得富丽堂皇,紫檀木的拔步床、花梨木的桌椅柜橱、精美的屏风瓷器,一应俱全。

乔迁前一日,吴承业志得意满地在新宅中巡视,盘算着明日宴请宾客时的风光。正当他站在修缮一新的后园池塘边,想象着来年夏日荷花盛开的景象时,一个略带犹豫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老爷……”

吴承业回头,见是跟了自己十多年的老仆周福。周福年近六旬,头发已然花白,脸上布满皱纹,但眼神依旧清亮,办事稳妥可靠,是吴承业颇为倚重的老人。

“是周福啊,何事?”吴承业心情正好,语气也颇为和蔼。

周福搓了搓手,脸上带着几分忧虑,凑近几步,压低声音道:“老爷,这宅子……您看,是不是再掂量掂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