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核查(1/2)
皇帝为云家下旨翻案的旨意传遍天下后,虽朝野震动、百姓称颂,但仍有部分不明真相的旧臣私下议论,认为此案时隔过久,仅凭现有证据便彻底平反,恐有疏漏。皇帝听闻此事,深知为忠良昭雪需做到铁证如山、无可辩驳,方能堵住悠悠众口,于是决定派遣以刚正不阿闻名的吏部尚书张廷玉为钦差,带领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司官员组成复查专案组,前往江南苏州,全面复核云家旧案,务必还原所有细节,让云家的清白之名经得起历史检验。
张廷玉接旨后不敢耽搁,三日内便整顿行装,带着专案组星夜兼程赶往苏州。此人素来以严谨着称,办案从不徇私,曾多次主持复查疑难旧案,素有“铁面钦差”之称。出发前,皇帝特意召见他,嘱托道:“张卿,云家冤案关乎朝廷声誉与民心向背,此次复查务必细致周全,既要核实现有证据,也要深挖可能遗漏的线索,若有任何疑点,务必查清问透,朕要的是百分之百的真相。”
张廷玉躬身领命:“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托,还云家一个彻底清白,还天下一个公道。”
抵达苏州后,张廷玉并未急于召见云舒与陆景渊,而是先将专案组安置在驿站,随即下令封存当年江南知府衙门审理云家案的所有卷宗,包括供词、物证清单、判决文书等,逐字逐句进行核对。昏暗的卷宗室里,张廷玉与三司官员一连数日不眠不休,将积满灰尘的旧案卷宗一一拆解、比对,试图从字里行间找出破绽。
“大人,您看这份供词,是当年云家管家的招供记录,上面说‘亲眼见主人私藏禁药’,但字迹潦草,且多处修改,与管家平日的供词笔迹差异较大,疑似被篡改过。”一名大理寺官员拿着一份卷宗,对张廷玉说道。
张廷玉接过卷宗,仔细比对管家的其他供词样本,眉头紧锁:“确实可疑。再查当年负责记录供词的书吏是谁,此人是否与周庸有牵连。”
经过一番排查,果然发现当年记录供词的书吏正是赵文彬的徒弟,早已在云家冤案审结后被周庸提拔为府衙小吏,后随赵文彬一同辞官隐居。专案组立刻派人将其抓获,经审讯,此人如实交代,当年是周庸逼迫他篡改了管家的供词,将“未见禁药”改为“亲眼所见”,事后给予了他丰厚的报酬。这一发现,进一步印证了当年案件审理的不公。
与此同时,张廷玉派人提审了仍关押在苏州大牢的赵文彬,以及当年参与抓捕云家的衙役、负责看守的狱卒等相关人员。赵文彬面对张廷玉的严厉审讯,再次详细供述了伪造通敌密信的全过程,并当场再次摹写云峥的笔迹,与伪造的密信、云峥的真迹进行比对,三者笔迹几乎一致,铁证如山。
那些当年参与抓捕的衙役与狱卒,在专案组的攻心之下,也纷纷吐露实情:当年抓捕云家时,并未搜出任何禁药与通敌信件,是周庸让人将事先准备好的“证据”偷偷放在云家书房;云家众人在狱中遭受了严刑拷打,不少人因不堪折磨,被迫签下了虚假供词。一名老狱卒含泪说道:“云家老爷是个大好人,当年经常免费为我们这些穷苦人看病,却落得那般下场,我们心中一直有愧啊!”
除了核查人证物证,张廷玉还亲自前往云家祖宅、当年的江南知府衙门、甚至城郊的刑场遗址进行实地勘察。在云家祖宅的书房密室中,专案组找到了一个隐藏的暗格,里面存放着云峥当年整理的李嵩贪腐证据,包括劣质药材样本、账目记录等,与之前陆景渊查获的奏折残片相互印证,进一步证实了云峥是因揭发贪腐而遭灭口。
在城郊刑场遗址,当地百姓听闻钦差大人前来复查云家案,纷纷自发前来作证,讲述当年云家被斩首时的凄惨场景,以及百姓们对云家的惋惜与不舍。一位年迈的老者颤巍巍地拿出一块保存多年的药布,哽咽着说道:“这是当年云老爷为我孙子治病时用过的药布,他是个大善人啊,怎么可能通敌叛国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