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钢铁雄心:自公社而起 > 淞沪会战(完)

淞沪会战(完)(2/2)

目录

窗外是巴黎夏日明媚的阳光,塞纳河水波光粼粼。但办公室内的气氛却凝重如铅。

玛格丽特站在巨大的世界地图前,背对着门口。薇薇安安静地站在她身后一步远的地方,手中拿着一份刚刚译解出来的电文。空气仿佛凝固了。

电文的内容很短,却重若千钧:

【绝密·红色警报】

发报:远东站“夜枭”

收报:巴黎总部

时间:1938年8月2日 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0400

内容:确认。1938年7月31日18时左右,日军第6师团步兵第23联队一部率先突入南京中华门。至8月1日午时,城内有组织抵抗基本停止。南京……陷落。

另:据可靠内线及多方交叉验证,我军主力大部(约百分之七十至七十五)已按计划撤出,成功实施战略转进。城内平民撤离工作……基本完成,常住54.7万人口目前统计已撤出53.8万,剩余人口搜寻中。 日军进城后,遭遇空城。我方军事设施已按计划破坏。日军部分战略计划扑空。具体战损及后续敌动向,持续跟进中。

—— 夜枭】

玛格丽特没有立刻转身。她的目光死死钉在地图上那个标着“NANKING”的点上,仿佛能穿透地图,看到那座正在遭受劫难的城市。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收紧,指甲深深陷入掌心。

南京……还是陷落了。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当这个消息以如此确凿的方式传来时,一阵尖锐的痛楚还是瞬间刺穿了她的心脏。

那座城市,那座在她另一个时空的记忆里饱受蹂躏、承载了太多民族伤痛的城池,终究没能摆脱陷落的命运。

然而……

她缓缓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电文后半段的内容,如同黑暗中的一丝微光,开始在她脑海中放大、变得清晰。

主力大部撤出……平民撤离基本完成……日军扑空……

扑空!

这两个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她心中的阴霾!

和她所知的那个时空的南京相比,这……这简直是天壤之别!在那个时空,是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是数十万军民的罹难,是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而在这里,虽然城市依旧沦陷,虽然牺牲依旧惨重,但……军队保住了骨干!百姓撤出去了! 日军得到的,主要是一座空城!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东方革命政府和她领导下的军队,展现出了远超预期的组织能力和战略决心!这意味着,无数普通士兵的牺牲,没有白费!他们用生命为同胞的撤离赢得了最关键的时间!这意味着,历史……真的被改变了! 哪怕只是改变了一部分!

这其中,有没有法兰西公社提供的那份关于日军战术特点的情报的一丝微末功劳?玛格丽特相信是有的。

那些及时送达前线的战术建议,或许就在某个局部,帮助守军多坚持了几个小时,多挽救了几个班排,为整体的撤退计划多争取了一线生机。

她慢慢地转过身,脸上的表情异常复杂,有深切的悲痛,有无法掩饰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尘埃落定后的安稳,以及一种从绝望深渊中挣扎而出的、微弱却无比坚实的希望。

“薇薇安,”她的声音有些沙哑,但异常平静,“通知联席会议成员,一小时后召开紧急会议。另外,以我的名义,给东方革命政府主席团和军事委员会发一封密电。”

她停顿了一下,字斟句酌地说:“电文如下:惊闻南京战事暂告段落,谨代表法兰西公社及第三国际,向贵国军民在南京保卫战中展现出的无畏勇气、卓越组织和伟大牺牲精神,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贵部成功组织主力转移与民众疏散,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抗战力量,挫败了敌速战速决之企图,为长期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法兰西公社将一如既往,竭尽全力,提供一切必要之支持。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会到来。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英勇的东方人民。”

薇薇安迅速记录,冰蓝色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她清晰感受到了玛格丽特语气中那种不同于往常的、沉重却不绝望的基调。

“是,主席同志。”薇薇安领命,转身准备离开。

“等等,”玛格丽特叫住她,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笔,快速在一张便签上写了一行字,递给薇薇安,“这个,单独发给陈雅同志。”

薇薇安接过便签,上面只有一句话,是用中文写的:

“法理之盾,可护苍生。你所钻研的,与前线将士的样,皆是救国之力。”

薇薇安微微一怔,随即点头:“明白。”

办公室里重新恢复了安静。玛格丽特再次走到窗前,望着外面和平宁静的巴黎。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脸上,勾勒出坚毅的轮廓。

南京陷落了。这是一个巨大的挫折。但,不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东方的抗战,进入了一个更艰苦、更漫长的阶段。而她和法兰西公社,以及整个第三国际,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她们必须更快地强大起来,必须更有效地支援东方,必须更努力地在欧洲牵制帝国主义的力量。

她所带领的革命队伍失去了一座城,但保住了一支军队,救下了数百万百姓,更重要的是,她看到了改变历史的可能性。

玛格丽特握紧了拳头。战斗远未结束,但希望之火,已经在那片遥远的、饱经战火的东方土地上,更在她自己的心中,顽强地燃烧起来。

她知道,许许多多平凡又不平凡的那样的战士,战斗在另一条战线上。而她自己,在这塞纳河畔,她的战斗,也才刚刚进入关键时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