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天地翻覆 > 第117章 代建招牌的第一次亮

第117章 代建招牌的第一次亮(2/2)

目录

一周后,周磊带着团队去了邻县。县城的会议室里,县长看着桌上的资料,皱着眉问:“你们国信在市里做得好,到我们县,能保证一样的质量吗?我们之前找的开发商,偷工减料,最后烂尾了。”周磊没急着回答,而是打开平板电脑,放了段交房当天的视频——张大爷摸着墙面笑,李阿姨推着老伴在社区花园散步,孩子们在阳台上晒太阳。

“县长,我们做代建,不是为了赚快钱。”周磊指着视频里的楼,“这栋楼的钢筋用量,比设计标准多了5%;外墙保温层,用的是最好的挤塑板,冬天能省不少暖气费。我们的工人,都参与了跟投,项目赚钱了他们能分红,质量差了他们也亏,所以没人敢糊弄。”他又拿出一份回款表:“这是我们第一个代建项目的回款,90天内全部到账,没拖过供应商一分钱。”

县长沉默了一会儿,拿起笔在合作意向书上签了字:“行,我们信你们,就把城东的旧改项目交给你们。”那天下午,周磊又签了另一个县的项目,回程的路上,团队里的年轻工程师兴奋地说:“周经理,咱们这代建,以后肯定能做遍全省!”

王建军的转变,是在半个月后。他被赵山河派去城西代建项目工地检查,刚到门口就看见施工队的老张在捡地上的水泥块:“王总,这水泥初凝时间不够,不能用,得拉走重新拌。”王建军愣了愣——以前做商品房项目,偶尔会有施工队偷工减料,他得盯着才管用,现在不用盯,工人自己就把不合格的材料清走了。

“老张,你们怎么这么上心?”王建军问。老张擦了擦汗:“周经理说了,咱们都投了钱,这项目质量好,以后才有更多活干,要是质量差,砸的是自己的饭碗。”王建军走到工地办公室,翻了翻台账,发现每个环节都有签字确认,连沙子的含泥量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回到公司,王建军径直去了财务室,调出代建项目的报表——营收虽然不如商品房高,但回款率100%,没有坏账,利润也稳定。他拿着报表去找赵山河,敲门时有点犹豫,进去后却直接说:“赵总,下次有代建项目,给我也分点活儿,我带团队去做。”

赵山河抬头看了他一眼,笑了:“行,城西的项目,你去盯着,按代建标准来。”王建军接过项目资料,手指在“工程质量终身追责”那行字上停了停,突然觉得,这看似慢的钱,比那些靠杠杆堆起来的“快钱”,踏实多了。

月底的高管会上,赵山河公布了一组数据:国信代建业务营收占比从20%提升到30%,在建项目5个,储备项目3个,成了省内名副其实的“代建龙头”。他把“国信代建”的商标注册证复印件发给每个人:“这招牌,是业主给的,是咱们自己干出来的,以后要把它擦得更亮。”

散会后,周磊拿着代建标准,去给新加盟的团队培训。会议室里,年轻人们听得认真,有人问:“周经理,咱们代建的核心是什么?”周磊指着墙上的业主感谢信,笑着说:“是‘责任’——对业主的责任,对质量的责任,对口碑的责任。这责任,比什么都重要。”

窗外的夕阳照进来,落在“国信代建”的商标上,金色的字体泛着暖光。周磊想起交房那天,张大爷拉着他的手说“以后我孙子结婚,也想住你们国信建的房子”,突然觉得,做代建虽然赚得慢,但这份被人信任的感觉,比赚再多钱都让人踏实。而这份踏实,正是在这个杠杆狂欢的时代里,国信最珍贵的招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