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代建路上的慢钱之争(1/2)
国信集团的会议室里,老红木桌沿磨出了浅淡的包浆,像藏着国企几十年的规矩。百叶窗把初秋的阳光滤成细纱,落在《旧城改造代建方案》上,“3%管理费”那行字被光描得发亮,却在王建军眼里刺得慌。他把方案往桌心推了推,烟灰缸里的烟蒂积了半缸,火星明灭间,语气带着老国企干部特有的笃定:“赵总,这活儿不能接。你算过没有?3%的管理费,除去人工、材料、监理费,纯利撑死1.5%,还不够给中层发季度奖。城东那块地我都摸清了,拿下来盖三栋刚需房,半年就能清盘,利润12%起,这才是正经生意。”
赵山河没说话,指尖轻轻叩着桌面,蓝色文件夹就放在手边,封面烫金的“国信”二字在光下泛着沉光。他从里面抽出两叠纸,一叠是南巷社区的居民调研问卷,纸页边缘被翻得发毛,不少老人在“住房需求”栏写着“不漏雨、有电梯”;另一叠是产业链成本测算表,红色笔迹圈出“建材集采”“施工分包”两个关键项。“老王,咱们先不说利润。”他把调研问卷推到王建军面前,“南巷社区三百二十七户,六成是老人,雨季墙皮渗水,冬天水管冻裂,政府找了三家房企,都嫌利润低推了。咱们是国企,总得有点跟私企不一样的地方——不是所有项目都得用利润率衡量。”
“不一样?国企也要吃饭!”王建军把问卷扫到一边,声音提了半度,“底下施工队的兄弟,跟着咱们干了十年,去年隔壁房企年终奖发了十万,咱们才发两万,今年再干这1.5%的活儿,明年谁还愿意留?”他这话像颗石子,扔在会议室里,几个老中层纷纷点头——他们跟着王建军摸爬滚打多年,早习惯了“拿地-卖房-赚快钱”的节奏,对代建这种“慢活儿”,打心底里瞧不上。
周磊坐在角落,手里攥着支笔,指节泛白。他刚从南巷社区回来,裤脚还沾着工地的泥点,耳边还响着张奶奶的话:“小伙子,要是能住上有电梯的房子,我死也瞑目了。”他想开口,却被赵山河递来的眼神按住——赵山河要的不是急着反驳,是拿出能说服所有人的办法。
散会后,赵山河把周磊叫到办公室,蓝色文件夹摊在桌上,里面多了张新画的流程图:“代建不是单打独斗,咱们可以搞‘产业链协同’。你看,建材方面,跟咱们合作五年以上的三家供应商,承诺只要咱们把代建项目的建材都交给他们,价格降15%;施工方面,把项目拆成‘主体建设’‘水电安装’‘绿化配套’三个包,让施工队竞标,谁效率高、质量好,后续的保障房项目优先给他们。这样一来,成本降了,利润空间就有了。”
周磊眼睛亮了:“那员工激励呢?总不能让大家白忙活。”
“搞‘项目贡献积分制’。”赵山河在纸上写了行字,“参与代建项目的员工,按贡献度算积分——技术员抓质量得积分,安全员零事故得积分,积分到年底能换奖金,还能抵晋升考核分。这样不用员工掏钱跟投,也能调动积极性,符合国企的规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