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周磊的创新(1/2)
国信地产的项目会议室里,春日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长条会议桌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周磊坐在主位,面前摊开的蓝色文件夹边缘泛着轻微的磨损——这是赵山河退休前亲手交给他的,此刻文件夹正停在“2011年风险预案”那一页,页边有赵山河用红笔写的批注:“稳不是不进,是进得有底。”
桌对面,代建事业部的老员工张工皱着眉,指尖敲了敲“保障房+长租房”模式的测算表:“周总,保障房本身利润薄,再拿一部分做长租房,年化收益才3.8%,比商品房差远了,这会不会太保守?”会议室里一阵附和,有人小声说“之前赵总在时也没做过这种模式,万一政策变了怎么办”。
周磊没急着反驳,伸手把蓝色文件夹往后翻了两页,露出里面夹着的一张泛黄的纸——是2009年幸福里保障房项目的业主感谢信复印件,信上“国企靠谱,住得安心”几个字格外醒目。“大家还记得幸福里吗?”他的声音不高,却让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当时王副总(王建军)也觉得保障房不赚钱,可后来呢?幸福里的口碑让我们拿到了三个代建项目,负债率一直控制在40%以下,这就是‘稳’的好处。”
他指着测算表上的红色数据线:“‘保障房+长租房’,保障房有政策托底,建设成本能压15%;长租房我们只运营已建成的房源,不新增拿地,租金每年按3%递增,虽然单项目收益低,但胜在稳定——这半年的测算显示,这个模式能让我们的负债率再降2个百分点,还能拿到住建部的‘租赁试点’补贴。”
说着,他从文件夹里掏出另一张纸,是赵山河去年写的“项目笔记”,上面画着简单的流程图:“保障房→民生需求→稳定现金流→反哺代建”。“赵总退休前跟我说,国信的‘稳’不是守着不动,是找能落地的‘进’。”周磊的指尖划过笔记上的字迹,“现在很多房企拿地激进,负债率超70%,但我们不一样,国企的责任不只是赚钱,是要在行情好时不贪,行情差时能扛——这个模式,就是我们的‘扛得住’的底气。”
会议室里的议论声渐渐小了,王建军端着保温杯,看着周磊年轻却笃定的侧脸,突然想起三年前——赵山河刚推跟投制时,自己也是这样质疑,可后来跟投的员工都赚了钱,国信也成了县里的“保障房标杆”。他放下杯子,开口道:“我觉得可行。之前我总觉得要赚快钱,可去年城北地块烂尾的事给我上了一课,稳确实比什么都重要。”有了王建军的认可,其他人也纷纷点头,张工拿起测算表:“那我们下一步先选哪个项目试点?”
“就选城东的安居苑二期。”周磊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安居苑的航拍图,“这里离地铁口近,周边有三个产业园,年轻人多,长租房需求大。我们计划拿出200套保障房转化为长租房,租金定在市场价的80%,优先租给产业园的技术工人,这样既能保证出租率,又能跟地方政府打好配合。”
两周后,住建部的调研小组来到安居苑二期项目现场。周磊陪着调研组走进一栋刚完工的楼,楼道里贴着“租金明细”和“维修公示”,一位租住在3楼的年轻人正拿着钥匙开门,看到他们笑着说:“我之前租私人房,一年涨了三次租,这里签了三年合同,租金稳定,还能申请补贴,比以前省心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