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陈文博的成长(2/2)
陈启棠停下脚步,看着儿子的侧脸——以前陈文博谈项目时,眼里总带着急于证明自己的急躁,现在却多了份从容,连说话的语速都慢了些。“当年我把字条交给你,不是让你照抄,是让你记住‘稳’不是保守,是对自己、对团队、对客户的责任,”他拍了拍陈文博的肩膀,“现在看来,你懂了。”
中午的时候,陈文博的妻子带着儿子过来了。六岁的小家伙穿着小工装,手里拿着一个玩具塔吊,看到陈文博就跑过来:“爸爸,你建的房子什么时候能住呀?”
陈文博蹲下来,把儿子抱起来,从口袋里掏出那张字条,轻轻放在儿子手里:“你看这张纸,上面写着爷爷的朋友的故事,他以前太贪心,把钱都投进去,后来房子没了,家也没了。爸爸现在建房子,就是要稳稳的,不能像他那样。”
儿子攥着字条,小手指摸着上面的字迹:“爸爸,那我以后也要稳稳的吗?”
“对,”陈文博看着儿子的眼睛,又看了看旁边的陈启棠,“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要记得这张纸上的教训,稳字当头——这是爷爷传给爸爸的,现在爸爸传给你。”
陈启棠站在一旁,看着祖孙三代,嘴角露出笑意。海风又吹过来,带着远处港口的汽笛声,工地的钢筋水泥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却因为这传承的温情,多了几分暖意。陈文博接过儿子递回来的字条,小心翼翼地放进贴身的口袋——那里贴着心口,能感受到字条的温度,像父亲当年把字条交给自己时那样,沉甸甸的,却又无比踏实。
下午,陈启棠要回香港了,临走前他又去看了项目的材料仓库,摸了摸堆放在那里的实木地板样品,确认是合同约定的品牌。“以后内地的业务,我不用再天天盯着了,”他对陈文博说,“你现在能独当一面,我放心了。”
陈文博送父亲到车旁,看着轿车驶离工地,消失在深圳的车流里。他转身回到工地,走到公示板前,看着上面的资金构成表和监理资质证书,又摸了摸口袋里的字条——那张泛黄的纸,不仅记录着过去的教训,更承载着三代人的责任。他知道,这个深圳的项目,只是开始,以后还有更多的项目要做,但只要守住“稳”字,守住字条里的教训,就一定能走得远、走得稳。
夕阳西下时,陈文博站在工地的最高处,看着远处的深圳湾,海面波光粼粼。他拿出手机,给父亲发了条短信:“爸,项目我会盯紧,字条我收好了,也跟儿子说了传承的事。您放心。”很快,父亲回复了两个字:“好,稳。”
陈文博看着短信,笑了。晚风拂过,带着工地的泥土气息,他知道,自己终于长大了——不是年龄的增长,是懂得了把教训记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稳”的理念,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