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天地翻覆 > 第57章 建材店的重启

第57章 建材店的重启(1/2)

目录

深秋的风裹着黄土,刮过县城东头的建材厂,卷走地上最后一片梧桐叶。李建国站在空荡荡的厂房里,看着墙角堆着的半吨钢筋——这是上个月给鼎盛城供货剩下的,现在鼎盛城停工了,这些钢筋也成了废品。厂房的行车早就停了,钢丝绳上积着厚厚的灰,阳光从破损的天窗照进来,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斑,像撒了一把碎银子,却暖不了这满室的冷清。

“真要把厂关了?”妻子王秀兰拎着个布包,里面装着账本,走到他身边,声音里带着点犹豫,“毕竟开了八年,就算不赚钱,也有点舍不得。”

李建国伸手摸了摸身边的水泥搅拌机,金属外壳凉得刺骨,上面还留着“李记建材厂”的红色喷漆,边角已经掉漆,露出里面的锈迹。他想起2003年刚开厂时,自己带着三个工人,每天忙到半夜,那时总想着“把厂做大,以后接大工程”;后来跟林晟合作,垫资300万,以为能赚大钱,结果钱没拿到,还亏了50万,裁了10个工人。现在想想,那些年的“大梦想”,倒不如每天能踏实睡觉来得实在。

“关了吧。”李建国的声音很沉,却没了之前的焦虑,“做工程垫资太险,林晟欠的钱要不回来,厂里的设备卖了还银行贷款,剩下的钱够开个小零售店了。”他从口袋里掏出个皱巴巴的本子,里面记着近三年的账目,“你看,去年接鼎盛的单子,看着利润高,其实垫资的利息、材料涨价的亏空,算下来根本没赚钱,还天天睡不着觉。”

王秀兰翻开账本,指尖划过“垫资300万”“逾期利息5万”的字样,眼圈有点红:“那行,听你的。以后咱们不贪大钱了,能安稳过日子就行。”

接下来的半个月,李建国忙着处理建材厂的收尾——把设备卖给邻县的同行,钢筋低价转给废品站,还了银行剩下的20万贷款,最后手里剩下8万块。他在县城老街上找了个小门面,二十来平,以前是卖五金的,门口还留着半截生锈的卷帘门。装修时,他没请工人,自己刷墙、钉货架,王秀兰帮着擦玻璃、整理货单,夫妻俩忙到夜里十点,看着渐渐成型的小店,心里倒比以前开厂时更踏实。

小店的招牌是李建国自己写的,红底白字:“李记建材零售店”,了些,刷漆时手都没抖——这是他关厂后想了半个月的道理,以前总想着“赌一把赚大钱”,现在才明白,不赌才是真的赚。

开业那天是个晴天,晨光透过玻璃门,照在货架上的瓷砖、水泥袋上,亮堂堂的。第一个顾客是隔壁小区的张大爷,来买两袋水泥修花坛,李建国帮着扛到三轮车上,没收搬运费,张大爷笑着说:“以后买建材就来你家,实在!”

从那天起,李建国的日子变得规律起来——早上七点开门,把货架上的建材摆整齐,等着街坊邻居来买东西;中午和王秀兰轮流看店,吃碗简单的面条;晚上七点关店,回家路上买个菜,夫妻俩一起做饭,饭后算账。没有了以前催工程款的电话,没有了材料涨价的焦虑,连觉都睡得香了。

月底那天,王秀兰把账本摊在餐桌上,台灯的光落在纸上,“本月营收元,成本元,净利润元”的字样,被她用红笔圈了出来。她数着抽屉里的现金,一张一张叠整齐,嘴角忍不住翘起来:“你看,虽然比开厂时赚得少,但不用垫资,不用担风险,这钱拿着踏实。”

李建国喝着热茶,看着妻子数钱的样子,突然想起上个月收拾建材厂时,从保险柜里翻出来的那张欠条——林晟欠他50万的材料款,上面还留着林晟的签名。当时王秀兰让他去找林晟要,他却摇了摇头:“算了,林晟现在自身难保,这欠条留着也是烦心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