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字条的远见(1/2)
二零一零年秋的广州,湿热的风裹着尘土与水泥灰,吹得天河区成片的脚手架嗡嗡作响。恒基中心十七楼的办公室里,空调冷气压不住窗外的燥热——某房企刚以溢价50%啃下隔壁地块,红色喷绘的“拿下广州”广告牌竖在塔吊旁,阳光一照,红得像要渗出血来。
陈启棠坐在黑檀木办公桌后,指尖捏着支派克钢笔,笔尖悬在外资基金的收购协议上,“售价1.1亿”的数字被阳光描出金边,却迟迟没落下墨。桌角的公文包敞着道缝,半张泛黄的字条露在外面,纸边被岁月啃得发毛,中间的折痕深得像道陈年旧伤——那是1997年香港金融危机后,朋友阿明跳楼前塞给他的,“启棠,我赌输了,房子没了,家也没了”这行字,墨迹被二十多年的手温浸得发淡,却比桌上任何一份财报都更刺人。
“爸,这不合逻辑。”陈文博推门进来,衬衫领口沾着汗,贴在锁骨上,手里攥的楼市周报卷了边,红笔圈住的“天河区房价环比涨7%”几乎要破纸而出,“我们两年前拿这个项目才花1亿,现在只赚1000万就卖?上周我见了融创的张总,他说天河区的地,下半年至少还能涨20%,再等等……”
陈启棠没抬头,指节轻轻叩了叩桌面,声音被空调风滤得很沉:“把协议拿过来。”他从公文包里掏出那张字条,平放在协议旁,指尖在“家也没了”三个字上慢慢蹭过,像在抚摸一块滚烫的烙铁。阳光斜斜地切进来,照在字条的折痕上,把那道印子拉得很长,像阿明最后留在他记忆里的、沉默的背影。
陈文博的目光在字条上扫了一眼,又弹回周报,喉结滚了滚:“爸,我知道阿明叔的事,但那是香港,不是内地。现在政策托底,四万亿刚放出来,一线城市的房子……”
“政策能托多久?”陈启棠终于抬眼,眼底有岁月磨出的细纹,却比年轻人的眼神更亮,也更冷,“1997年之前,香港人也说‘政策不会让楼市跌’。阿明就是听信了这话,借了300万高利贷,囤了三套房,想着翻一倍就卖。结果呢?危机来的时候,房价三个月跌了40%,他每个月要还10万利息,最后……”他顿住,指尖在字条上停了停,没再说下去——有些画面不必说,阿明出租屋里空荡荡的客厅,桌上没写完的遗书,还有那张被高利贷公司撕碎的全家福,早被他刻在了心里。
陈文博的手松了松,周报滑到桌角,却还是没服软:“可我们没借钱,这项目是全款拿的,就算跌,也亏不到哪里去。现在卖,不是白白错过……”
“错过?”陈启棠拿起钢笔,笔尖在协议上点了点,墨点落在“1.1亿”旁边,像个醒目的句号,“阿明当年也觉得‘错过就亏了’。他死前给我打电话,说‘再等一个月,房价肯定反弹’,结果等来了催债的人,等来了老婆带着孩子走,最后等来了……”他把“跳楼”两个字咽回去,换成一声轻得几乎听不见的叹息,“文博,我们做投资,不是比谁赚得多,是比谁走得远。10%的利润,至少能落袋为安;贪那20%,可能连本金都要搭进去。”
陈文博没说话,手指无意识地扯了扯领带——刚才在工地,他还跟项目经理说“再拿块地”,现在被父亲的话堵得胸口发闷。他看着父亲指尖的字条,突然发现纸的边缘有几处细微的磨损,像是被反复摩挲过无数次。他想起这两年,父亲每次看内地项目报表,都会把这张字条从公文包里拿出来,放在旁边,有时一看就是半小时,不说一句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