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东北往事:江湖人生 > 第324章 内心的平静

第324章 内心的平静(1/2)

目录

监狱图书馆的角落,成了陈山河新的栖息地。午后的阳光透过高窗,被铁栏杆切割成一道道光栅,斜斜地落在布满划痕的木桌上,照亮了空气中缓慢舞动的尘埃。陈山河坐在光栅边缘的阴影里,面前摊开着一本厚厚的、书页泛黄的《宏观经济学原理》。这不是赵红梅寄来的,而是监狱图书馆里无人问津的旧藏书,不知是哪次社会捐赠流入的。

书里的内容对他而言,如同天书。大量的图表、公式、专业术语,构建起一个完全陌生、以冰冷数据和抽象模型运转的世界。这与他过往所熟悉的、依靠人情关系、暴力威慑和灰色手段运作的江湖规则,截然不同。

起初,他读得极其艰难。一行字往往要反复看几遍,那些“边际效应”、“通货膨胀”、“市场失灵”的概念,像一团团纠缠的迷雾。但他没有放弃。他拿出了当年在流水线上练习缝纫技术的耐心,一个字一个字地啃,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琢磨。看不懂图表,他就对照旁边的文字解释反复推演;不理解术语,他就借来纸笔(监狱允许范围内),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注释、拆解。

这个过程,无关功利,也并非为了获取某种技能。这更像是一种纯粹的精神跋涉,一种对自身认知体系的强行拓展和清洗。他像一个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拂去大脑中过往经验积下的厚厚尘埃,试图挖掘出新的、更底层的逻辑脉络。

当他读到关于“资源配置效率”和“制度成本”的章节时,一些模糊的念头开始在他脑海中碰撞、闪烁。他想起自己当年为了争夺一个沙场、一条运输线路,所动用的武力、打点的关系、付出的流血代价……那些被他视为“必要成本”的投入,在经济学视角下,是否正是一种巨大的、扭曲的“社会资源浪费”和“制度成本”?

他想起刘卫东曾多次劝他,要将生意“正规化”、“公司化”,减少对暴力的依赖。他当时不以为然,认为那是书生之见,不如拳头直接有效。现在想来,卫东看到的,或许正是这种隐藏在混乱之下的经济规律。而他,被短期的暴利和权力的快感蒙蔽了双眼。

这种反思,并非带着强烈情绪的悔恨,而更像是一种冷静的、事后的复盘。他像一个局外人,在分析一个名叫“陈山河”的样本,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市场环境下,所做出的种种非理性选择及其必然导致的失败结局。

在这种持续的、高强度的阅读和思考中,一种奇异的平静感,如同深秋的湖水,在他内心深处缓缓沉淀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