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苏丽专访(1/2)
省城一家格调雅致的咖啡馆角落,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橡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丽搅拌着杯中的拿铁,看着对面这位两鬓已微染霜色、但眼神依旧锐利的老者——省报业集团资深编审,也是她当年初入行时的导师,李明启。
“老师,您看看这个。”苏丽将一份打印好的稿件推了过去,标题是《规则下的阴影:北林市建筑市场垄断现象调查》。
李明启戴上老花镜,仔细翻阅着。稿件以宏图建筑公司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其通过资本优势进行低价竞标、疑似利用非正式手段排挤竞争对手、以及其迅速垄断部分区域市场的操作模式。文中没有使用任何情绪化词汇,而是用大量数据、合同比对和匿名受访者的陈述,勾勒出一幅看似合法合规,实则暗流汹涌的图景。
良久,李明启放下稿件,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
“小苏啊,”他叹了口气,语气复杂,“你这篇报道,写得比以前更老辣,数据扎实,逻辑清晰。但是……你想过发出去的后果吗?”
苏丽抿了抿嘴唇,眼神坚定:“老师,我知道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但这些都是事实。如果连我们媒体都选择沉默,那这种扭曲的‘规则’只会愈演愈烈,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市场的健康和一个城市的公平正义。”
李明启看着自己这个曾经充满理想主义、如今在现实中磨砺得更加坚韧的学生,缓缓道:“我不是反对你发声。只是……时代不同了。以前我们揭露陈山河那样的黑社会,目标明确,阻力虽大,但舆论支持度高。现在你面对的,是周宏伟这样的人,他们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谈的是项目和投资,做的是‘合法’生意。你的报道,很容易被解读为对正常商业行为的干预,对地方营商环境的破坏。压力会来自方方面面,甚至可能……来自我们内部。”
苏丽沉默了。她何尝不知道这些。自从将目光从陈山河案转向北林市经济生态的深层变化后,她遇到的阻力就变成了无形的墙。采访被婉拒,信息源变得谨慎,甚至报社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认为她应该多报道“正能量”,少触碰这些“敏感”领域。
“老师,我记得您教过我,记者的职责是记录时代,揭示真相,而不是歌功颂德。”苏丽抬起头,目光清澈而执着,“陈山河的覆灭,标志着一个野蛮生长时代的结束。但如果仅仅是换了一种更隐蔽、更‘文明’的方式在进行资源掠夺和权力寻租,那么所谓的‘结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我想记录的,正是这种变迁中的阵痛和新的不公。”
她拿起另一份薄薄的打印稿,那是她整理的关于陈山河案的反思笔记片段。“写完陈山河的专访和那本书的章节后,我一直在思考,他这样的人为何会出现,又为何会以那样的方式毁灭。某种程度上,他是那个特定时期、特定规则缺失下的产物。而现在,规则看似健全了,但有人却在利用规则,甚至玩弄规则。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值得警惕的现象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