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书籍与思考(1/2)
监狱图书馆与其说是图书馆,不如说是一间稍大些的阅览室。书架是简陋的铁架,书籍大多陈旧,封面破损,纸张泛黄散发着一股霉味。种类也乏善可陈,多是些过时的政策法规汇编、基础技能教材、以及一些早已被外界遗忘的通俗小说。但在这里,这已是难得的精神食粮。
赵红梅第一次获得探视资格时,陈山河对她唯一的要求,就是书。不是消遣的小说,而是“能让人沉下来想点东西的书”。赵红梅记下了,她不懂什么书高深,只能凭着感觉和书店店员的推荐,每次探视都想方设法捎进来几本。历史、人物传记、甚至一些浅显的哲学和社会学入门读物,就这样跨越重重阻隔,来到了陈山河手中。
起初,阅读对他来说是困难的。他并非静得下心的人,年少时在厂区厮混,后来在江湖搏杀,习惯了用拳头和直觉解决问题,文字的世界对他而言既陌生又缓慢。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句,常常看了几行就思绪飘远,或者被监舍里的嘈杂打断。
但他强迫自己看下去。就像当年在流水线上强迫自己适应缝纫机一样,他将阅读也当成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一种对抗虚无和绝望的方式。他选择从相对易懂的人物传记开始。
他读拿破仑的辉煌与滑铁卢,读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艰辛,读一些近代实业家的沉浮录。起初,他只是看个故事,看那些大人物如何崛起,如何争斗,如何成就霸业。他甚至在那些乱世枭雄的身上,隐约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一种扭曲的共鸣感让他一度沉浸其中。
但看得多了,想得也深了。他不再仅仅关注那些人物巅峰时刻的无限风光,开始注意到他们决策背后的权衡,成功之下的侥幸,以及……失败之时的必然。他开始思考,是什么支撑他们崛起,又是什么导致他们陨落?是时势?是性格?还是某种看不见的规律?
赵红梅后来寄来的一本《史记》选编,更是给了他巨大的冲击。那些跨越千年的谋略、征伐、人性挣扎,在冰冷的铅字间无声上演。他读着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最终乌江自刎;读着韩信的胯下之辱到登坛拜将,再到鸟尽弓藏。历史的宏大与残酷,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如同一记记重锤,敲打在他心上。
他合上书,常常久久沉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