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苏丽的成名》(2/2)
她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专业期刊的评析文章和新闻学院的课堂案例中。她被邀请参加各种高规格的行业论坛,她的发言,总能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引发同行的思考与共鸣。省内其他城市的媒体,甚至中央驻省的一些媒体,也开始向她约稿,或希望借鉴她的调查经验。
在北林晚报社内部,她已不再是那个需要看主编脸色、稿子被压的年轻记者。她被破格提拔为新闻中心主任,负责报社最重要的深度报道和策划选题。她开始带团队,将自己的新闻理念和工作方法,传授给更年轻的记者。她强调:“记者手中的笔,有千钧之重。我们不能满足于做传声筒,更要成为社会的了望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成名,并未改变她太多。她依旧住在报社分配的那套老房子里,穿着简单得体,行事低调。只是眼神中,多了几分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与坚定,偶尔,也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她知道,越是站在光亮处,越要警惕脚下的阴影,越要珍惜手中的话语权。
偶尔,在夜深人静整理资料时,她会翻出那个写着“陈山河”名字的旧文件夹。看着里面那些早已泛黄的采访笔记和剪报,她会陷入短暂的沉思。那个男人的悲剧,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时代的某个侧面,也照见了人性的复杂。他的覆灭,是法律的胜利,但背后的深层原因,依旧值得警醒。她将这些思考,化作了更宏大的、对权力监督、资本规范与法治建设的持续关注,融入到了她后续的诸多报道之中。
苏丽的成名,不是喧嚣的,而是沉静的。
如同深海下的潜流,力量磅礴,却不易为人察觉。
她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这个剧烈变迁的时代,守护着新闻的良心与尊严。
她的笔,早已超越了陈山河案的范畴,指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与未来。
而这,或许是对那段过往,最好的回应与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