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接收遗产(2/2)
“人的问题,最复杂。”陈山河把目光转向耿大壮,“大壮,甄别吸纳人手这件事,你亲自抓。几条原则:第一,身上背着重案、有命案的,一概不要,那是火药桶;第二,瘾君子、控制不了赌瘾的,不要,这些人迟早坏事;第三,只会蛮干、没有脑子的,谨慎使用,安排到不太重要的位置;第四,优先吸纳那些有一定专业技能、或者脑子灵活、懂得看形势的。最重要的是,”他加重了语气,“所有新进来的人,必须严格遵守我们立下的规矩,你给我盯死了,谁敢犯禁,第一次重罚,第二次直接清理出去,绝不姑息!”
“山河哥你放心!”耿大壮拍着胸脯,“这帮杂碎,要是谁敢不守规矩,我第一个废了他!”
“至于李宏伟留下的那些‘关系’,”陈山河嘴角泛起一丝冷意,“暂时不要主动联系。等他们稳不住,自己找上门来。到时候,再看价值决定是否维持。韩东那里……暂时当作不认识,但要通过其他渠道,让他知道,我们手里可能还有一些关于他和李宏伟来往的‘纪念品’,让他有所顾忌,但又不能逼得太紧。”
一条条指令清晰明确,将接收李宏伟“遗产”这盘错综复杂的棋,一步步分解开来。既有雷霆手段抢占实质利益,又有谨慎心思规避潜在风险,更包含了对未来发展的长远谋划。
“接收,不是为了重复李宏伟的老路。”陈山河最后总结道,目光扫过刘卫东和耿大壮,“而是要把他的东西,变成我们的养分,消化吸收,让我们长得更壮,走得更远。北林市的游戏规则,该变一变了。”
接下来的几天,王朝这个新兴的机器,在陈山河的掌控下,高效而隐秘地运转起来。
东城的几条街道上,悄然出现了一些新的面孔。他们不像李宏伟手下那样张扬跋扈,穿着也更普通,但眼神精明,做事很有章法。他们挨家拜访商户,语气客气地提出“合作”意向,给出的条件比李宏伟时期优厚,但也明确划下了红线——不得从事违法活动,按时缴纳“管理费”。大多数商户在经历了李宏伟时期的盘剥和最近的动荡后,对这种相对“温和”的接管,反而更容易接受,局面很快稳定下来。
几家目标小店被顺利接手,挂上了新的招牌,内部稍作整顿便开始营业。百乐门依旧大门紧闭,贴着封条,像一块丑陋的伤疤,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腥风血雨。
刘卫东则埋首于复杂的账目和人际关系网络中,开始小心翼翼地尝试“转型”。他筛选出部分优质且可控的赌场客源,通过极其隐秘的渠道,发出了“私人牌局”的邀请;同时,他开始物色懂金融、法律的专业人才,为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做准备。这是一个缓慢而充满风险的过程,如同在悬崖边上行走。
耿大壮的工作则充满了江湖气息。他设下“考场”,亲自面试那些前来投靠的原李宏伟手下。他方法粗暴却有效,能打的,就跟他对练几手;有点脑子的,就出几个难题考校;油嘴滑舌的,直接轰走。几天下来,倒也甄别出了十几个勉强可用之人,被打散编入原有的队伍,由老人带着,严加管束。
北林市的地下世界,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地震后,正在以一种新的秩序,缓慢地重塑。旧的王者已然陨落,新的势力正在疯狂地汲取养分,加速膨胀。
陈山河站在王朝歌舞厅的顶楼,俯瞰着这座逐渐被夜幕笼罩的城市。东区的灯火,有一小片已经悄然换上了“陈”字旗号。但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接收遗产带来的不仅是地盘和财富,还有更多的目光、更多的敌意、以及内部急速扩张必然带来的管理挑战和派系苗头。
王建军绝不会坐视他成长为第二个李宏伟,甚至更可怕的怪物。韩东那样的保护伞,能用,但更需提防。西城的残余,其他区域的势力,都在虎视眈眈。
“遗产”已经到手,但能否真正消化,并将其转化为通向更高处的阶梯,考验的,是更深的智慧和更强的力量。
夜色中,陈山河的眼神愈发深邃坚定。龙腾北林之路,方才启程,更猛烈的风浪,还在后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