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童心趣观星象(2/2)
他本是随口解释,并未深思。然而,黄菡听完,却再次仰起头,望着那片星空,小脸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喃喃道:“所以……星星乱了,人间也会乱吗?”
李致贤微微一怔,没想到这孩子会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近乎谶语的话来。他收敛了笑容,问道:“为何这么说?”
黄菡似乎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伸手指着星空,语气带着一种与他年龄不符的认真:“我有时候看星星,觉得它们好像……好像没有爹爹说的那么规矩。有的亮,有的暗,有的好像还在慢慢挪位置……而且,从我们这个洞看出去,每次看到的好像都不太一样……是因为洞在动,还是星星在动呢?如果星星真的在动,那它们代表的官儿,是不是也会打架?人间是不是就会不太平?”
这一连串的发问,看似童稚,却隐隐触及了天象观测与人事关联的核心矛盾——规律与变易,稳定与动荡。这绝非一个普通农家孩子能有的思维角度。
李致贤凝视着眼前这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却有一双清澈而充满探究欲望的眼睛的孩子,心中的波澜再次掀起。黄菡的聪慧,远超他的想象。这种观察力、联想力和提问的能力,放在世家大族的子弟中,也堪称早慧。
黄惜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自己怀才不遇,却将这样的见识和思考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儿子。他教孩子星象,仅仅是出于学问的传授,还是另有什么深意?那句“神妖论”,配上黄菡此刻“星星乱了人间会乱”的疑问,让李致贤觉得这对父子身上,笼罩着一层愈发神秘的色彩。
他按下心头的惊异,尽量用平和的语气回答道:“星星的运行,自有其法度规律,看似变动不居,实则亘古有常。只是我们身处之地亦在转动,观测角度不同,故而会有视觉上的差异。古人观星定历,辅政修德,便是试图知晓并顺应这种天地规律。至于人间是否太平,归根结底,在于人心,在于治国者是否贤明,倒不能全怪到星星头上。”
他试图用尽量浅显的方式解释,既不过度神秘化,也不完全否定传统的天人感应观念。
黄菡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却依然亮晶晶的,显然对这些话题充满了兴趣。他又问道:“那叔叔你知道那么多星星的事情,你也是很大的官吗?比县太爷还大?”
这个问题如此直接,又回到了最初的危险边缘。李致贤心中警铃微作,面上却不动声色,含糊道:“叔叔只是读过几本书,走过些地方,见识得多一些罢了,并非什么大官。你看叔叔这样子,像大官吗?”他笑着指了指自己身下这简陋无比的稻草铺。
黄菡看了看那铺盖,又看了看李致贤温和的笑容,似乎觉得有理,点了点头,但眼神里还残留着一丝好奇。他忽然又压低声音,像是分享一个秘密般说道:“叔叔,我告诉你哦,有时候晚上,我还能看到有星星‘唰’的一下从那个洞前面飞过去呢!爹爹说那是贼星,是不好的兆头。可是我觉得它亮亮的样子,很好看……”
是流星。李致贤心想。在这破屋中,透过破洞观星,竟能看到流星,也不知是这孩子的幸运还是不幸。
“那是流星,”李致贤道,“只是一些小的星体落入我们这片天地,摩擦燃烧发出的光亮,很快便烧尽了。古人确有一些说法,但也不必全然尽信。”
就在这时,隔壁卧房传来了黄李氏翻身和略带睡意的含糊嘟囔:“菡儿……吵什么……还不快睡……”声音虽模糊,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催促。
黄菡立刻像是被抓住了般,缩了缩脖子,脸上露出怯意,慌忙对李致贤小声道:“娘亲醒了!我……我该回去睡了!叔叔你也快睡吧!”说着,不等李致贤回答,便像来时一样,踮着脚尖,慌慌张张、却又极其灵巧地钻回了布帘之后。
布帘轻轻晃动,隔绝了视线。
堂屋里重新恢复了寂静,只剩下月光依旧,以及稻草铺散发出的复杂气味。
李致贤却再也无法平静。
身上的瘙痒和寒冷似乎都被暂时忘却了。他的脑海里反复回响着与黄菡这番短暂的夜谈。
孩子的聪慧与观察力,对星象出人意料的兴趣和理解,尤其是那句“星星乱了,人间也会乱吗”的疑问,以及他对自己玉佩那瞬间的专注……这些碎片交织在一起,在他心中勾勒出一个越来越清晰的信号:这黄家父子,绝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黄惜才的“神妖论”是惊世骇俗的哲思,而黄菡展现的,则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对天地秩序的好奇与敏锐。这种特质,绝非仅仅依靠死读书本能获得。
他们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仅仅是怀才不遇的愤懑,还是另有隐情?黄惜才那些被追问起来便含糊其辞的“往事”,是否与这些不寻常之处有关?
李致贤隐隐感觉到,自己偶然在这市集遇到的这个说书人,其背后牵扯的,或许远比他最初想象的更为复杂。这趟静水县的微服私访,似乎正将他引向一个始料未及的方向。
他重新躺下,睁着眼睛,望着屋顶那方寸星空。
今夜,注定无眠。而悬念,已悄然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