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钱流(1/2)
民国二十三年,山东沂州府有个叫河西屯的村子,这年正逢百年不遇的大旱。地里的庄稼早都枯死了,村民们把草根树皮都吃了个干净,连河床都干裂得能塞进拳头。
村里有个叫王老实的汉子,为人忠厚本分,守着祖传的三亩薄田过日子。这大旱一来,他家最先断了粮。妻子三年前病故,留下个六岁的儿子栓柱,父子俩相依为命。眼见栓柱饿得皮包骨头,王老实心如刀绞。
这天傍晚,王老实拖着虚浮的脚步,到后山想找些能入口的东西。夕阳西下,他忽然看见山沟里有道金光闪烁。走近一瞧,竟是一条细细的水流,在干涸的河床中格外显眼。奇怪的是,这水流泛着金光,潺潺有声。
王老实蹲下身,双手捧起一些,才发现这哪里是水,分明是黄澄澄的铜钱在流动!他惊得差点坐倒在地。这钱流宽不过尺许,深不及一掌,却源源不断,不知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爹,我饿……”家里的栓柱还等着吃饭呢。王老实心一横,伸手从钱流中捞了一把铜钱,数了数,正好二十文。他对着钱流拜了三拜,口中念道:“今日王某无奈取钱救急,来日定当奉还。”
回到村里,王老实买了些粮食,又不敢多买,怕引人怀疑。此后数日,他每天去钱流处取二十文,勉强维持父子生计。
这事被同村的泼皮赵三瞧出了端倪。这赵三本是河西屯出了名的懒汉,整天游手好闲,专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他见王老实近来居然有钱买粮,心下生疑,便暗中跟踪。
这一跟,可让赵三发现了天大的秘密。他眼见王老实从金光闪闪的溪流中取钱,眼睛都直了。等王老实走远,他迫不及待地扑到钱流前,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布袋,拼命往里装钱。
“发财了!发财了!”赵三装得布袋沉甸甸的,少说也有几千文。他扛着钱袋,哼着小曲往家走,盘算着今后吃香喝辣的好日子。
谁知刚进村口,那钱袋突然轻了许多。赵三放下查看,顿时傻了眼:袋中铜钱竟化作了一堆枯叶!他不信邪,又跑回山沟,却发现钱流依旧,再次取钱,结果还是一样,钱离了水流就变枯叶。
赵三眼珠一转,想到了王老实:“定是这老小子知道什么门道!”他拎着枯叶直奔王家,把东西往地上一扔,厉声质问。
王老实本就老实巴交,被赵三一吓,只好如实相告:“我每次只取二十文,从不多拿,而且每次都许诺日后奉还。”
赵三听罢半信半疑,次日又去钱流处试验,果然只取二十文,钱便不会变成枯叶。他虽得了钱,心里却不满足:“二十文够干什么?定有别的法子多取!”
这赵三有个远房表叔在城里做道士,据说懂些法术。赵三便带着礼物前去请教。那道长听罢,捻须笑道:“此乃‘钱流’,是山神管辖的财源。要取大钱,需备三牲祭品,诚心祷告。不过切记,取七留三,不可贪心,否则必遭天谴。”
赵三听后大喜,回来便准备了猪头、鸡、鱼等祭品,再赴钱流处祭祀。这一祭果然灵验,钱流竟宽了三倍不止。赵三取了七成,留了三成,沉甸甸的钱背回家,果真没有变成枯叶。
不出半月,赵三便盖起了青砖大瓦房,买田置地,成了河西屯的首富。他得意忘形,渐渐忘了“取七留三”的规矩,有时取九留一,后来索性全部取光。
王老实却仍守着本分,每日只取二十文,勉强糊口。有村民劝他多取些,他摇头道:“非分之财,得之不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