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考狐仙(1/2)
民国初年,山东沂蒙山脚下有个张家庄,庄里有个教书先生叫张清源。这张先生原是清末秀才,科举废除后便在村里开了间私塾,教孩子们念书识字。他为人正直,常说“读书不为功名,而为明理”,在乡里很受敬重。
这张先生有个表弟叫宋老三,住在十几里外的宋家沟。宋老三以采药为生,常进深山老林,见过不少奇事。这年腊月二十三,宋老三急匆匆来找张清源。
“表哥,我前几日在老林子里撞见怪事了!”宋老三掸了掸身上的雪,压低声音道。
张清源给他倒了杯热茶,笑道:“又见着山精野怪了?”
“这回不一样!”宋老三凑近了说,“我在北山那片老林子里,瞧见一座破败的胡仙庙,里头竟有灯火。我大着胆子往里一瞧,你猜怎么着?里头有几个穿长袍的老者正在议事,个个仙风道骨,不似凡人!”
张清源不以为意:“许是过路的行脚商人在那歇脚。”
“商人?”宋老三摇头,“我亲眼看见其中一个老者抬手就点亮了油灯,连火折子都没用!他们还说什么‘沂蒙山一带的胡仙之位空缺已久,该找个有德之人接任’...”
张清源只当表弟眼花,安慰几句便送他出门,自己则回书房批改学生课业去了。
当夜,张清源批改完课业,已是三更天。他正要熄灯就寝,忽见窗外亮起两道青光,随后两名青衣童子穿门而入,对他躬身施礼。
“张先生,我家主人有请。”一童子道。
张清源大惊:“你家主人是谁?深更半夜为何邀我?”
另一童子笑道:“先生莫怕,我家主人是北山修行的胡家老太爷,素闻先生德行高尚,特请先生前去一叙。”
张清源心想这必是梦,又见两童子彬彬有礼,不似歹人,便整了整衣冠,随他们出门。门外不知何时已备好一顶青布小轿,他刚坐进去,便觉轿子离地而起,耳边风声呼呼。
不多时,轿子落地。张清源掀帘一看,竟是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宅前,门楣上书“胡府”二字。府内灯火通明,隐隐有笙箫之声。
两童子引张清源入内,只见厅堂上坐着三位长须老者,皆着锦袍,气度不凡。居中一位白发老翁起身相迎:“老朽胡三太爷,久仰张先生大名,今日相请,实有一事相商。”
张清源施礼道:“晚辈一介布衣,不知仙长有何见教?”
胡三太爷请张清源入座,道:“实不相瞒,沂蒙山一带的胡仙总管年前已功德圆满,升迁离去,此职空缺已久。我等商议,欲寻一有德之士接任。先生平日积德行善,教化乡里,正是合适人选。”
张清源愕然:“仙长谬赞,晚辈凡夫俗子,何德何能担此仙职?”
左侧红袍老者道:“先生不必过谦。胡仙总管之职,重在公正明理,不惟道行深浅。今日请先生来,便是要考较一番。”
右侧黑袍老者接话:“我等出一题:何以谓之德政?”
张清源沉思片刻,答道:“德政不在神通广大,而在明察秋毫;不在香火旺盛,而在有求必应;不在庙宇辉煌,而在庇佑一方。为仙为神,当如为人父母,视众生如子女,知其冷暖,解其疾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