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蛤蟆屯的柳大先生(1/2)
长白山下有个蛤蟆屯,屯子东头住着个叫柳老疙瘩的光棍汉。这人四十来岁,干瘦得像根柴火,平日里不爱言语,就喜欢侍弄他那半亩池塘。池塘里不养鱼,净是些蛤蟆,夏天夜里吵得人睡不着觉,屯里人背后都叫他“蛤蟆王”。
这年春天,柳老疙瘩在池边捡到只奇特的蛤蟆,通体碧绿如玉,背上却有个金线勾成的钱币图案。他觉得稀奇,便带回家放在瓦盆里养着。
当夜,柳老疙瘩做了个怪梦。梦里有个穿绿袍的白胡子老头对他作揖:“恩公救命之恩,老朽必当厚报。”
第二天醒来,柳老疙瘩只当是胡思乱想,没往心里去。可接下来几天,怪事接二连三。他家原本破败的院墙根,一夜之间长满了肥嫩的野菜;上山砍柴,总能撞见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就连他那半亩原本只能收成些藕带的池塘,居然捞出了肥美的鲤鱼。
屯里人开始议论纷纷,说柳老疙瘩准是撞了大运,得了什么仙家庇佑。
七月十五中元节那晚,柳老疙瘩喝了二两烧酒,正躺在炕上迷糊,忽听门外有叩门声。开门一看,竟是梦中那绿袍老者,这次却真切切站在眼前。
“老朽乃长白山柳仙门下,因渡劫受伤,蒙恩公相救。”老者拱手道,“今日特来履约,恩公有何心愿,但说无妨。”
柳老疙瘩愣了半天,才结结巴巴道:“俺、俺就想过上好日子,娶房媳妇,再生个大胖小子。”
老者抚须笑道:“这个容易。老朽略通医术,明日你便去镇上开个医馆,保管药到病除。”
第二天,柳老疙瘩将信将疑地去了镇上,赁了间小铺面,挂上“柳氏医馆”的招牌。他大字不识几个,哪懂什么医术?可奇的是,但凡有病人来,他只要一看,脑子里便自动冒出药方。不出三月,“柳神医”的名声传遍了四里八乡。
腊月里,媒婆上门了,说的是邻村张寡妇。这张寡妇三十出头,模样周正,手脚勤快,前夫得痨病死了,留下个十岁的丫头。两人见了面都觉合适,开春便成了亲。
成亲那晚,柳老疙瘩又梦到绿袍老者。老者神色凝重:“恩公,有件事须得牢记。老六月十五那日,无论何人求医,切不可出诊,切记切记!”
柳老疙瘩想问个明白,却醒了。他把这话记在心里,对谁也没说。
转眼到了第二年夏天,柳家医馆越发红火,张寡妇也有了身孕。柳老疙瘩人逢喜事精神爽,早把那个警告忘到了脑后。
六月十四这天傍晚,医馆刚要关门,忽然来了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扑通跪倒在地:“柳神医行行好,我家孙子快不行了,高烧三天不退,浑身起红疹子啊!”
柳老疙瘩心善,当即背起药箱要出诊。张寡妇拉住他:“当家的,明天不就是六月十五吗?我这几日心慌得厉害,总觉得要出事。”
柳老疙瘩一拍脑袋,想起梦中警告,犹豫起来。老太太见状,哭得更加凄惨:“柳神医,我们就住在山脚下的窝棚里,离这不远。孩子爹娘死得早,就我们祖孙俩相依为命,他要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怎么活啊!”
柳老疙瘩心一软:“老人家快起来,我随你去便是。”
老太太家住得确实不远,就在镇外五里地的山坳里。可这段路走得特别累,到地方时,柳老疙瘩已气喘吁吁。
窝棚里,七八岁的男孩躺在草席上,面红耳赤,呼吸急促。柳老疙瘩把了脉,开了剂退烧安神的方子,又留下几包草药。
老太太千恩万谢,从破木箱底摸出个古钱:“家里穷,没什么值钱物事,这枚铜钱是祖上传下的,据说能辟邪,神医莫要嫌弃。”
柳老疙瘩本不想收,见老太太执意要给,便接过来揣进怀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