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五(2/2)
乙未日,辽东开元卫的军士马名广上书谈论五件事:第一点是:辽东的二十一卫当中,定辽等七个卫已经设有都司儒学,金州、复州、海州、盖州四个州已经有州学,而开元、沈阳、广宁、义州,也都是着名的郡县,学校的地基还留存着,遗留的石碑还在,应该建立学校设置教师,来恢复旧貌。
第二点是天下的学校,在教育人才方面,有出身于工商业者和工匠艺人家庭的人,稍微懂得一些肤浅的知识,就会欺侮他人、傲慢自负。
管子说:‘工商业者以及各种杂役人员,不加入士人的行列。’
万一任用他们来处理政事,必定对治理没有好处。
应该慎重选择端正宽厚、聪明机敏的人入学,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九年进行一次通考,能通晓四书五经中义理旨趣的人进入国学。
已经进入国学学习,就不要让他们去实习历事,以免荒废学业。
第三,应当将地少人多的狭乡的百姓迁移到地多人少的宽乡,如果宽乡土地有余而人力不足,就应当派遣军队去屯田。
这样,民众就不会有游荡求食的忧虑,军队也不会有不劳而食的危害。
第四点是,士兵因年老去世而军营没有壮丁(补充)的,除去他的军籍,希望可以免去有关部门征调补充兵员的烦劳。
第五,现在中原已经安定,少数民族也已经远远地逃走了,正是停止战事,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时候。
从前唐太宗初年,设置府兵,分别隶属于禁卫军,全国有八百府兵,而在关中地区的有五百府兵,(这样一来)调集全国的兵力,也敌不过关中(的兵力),这是居重驭轻的方法啊。
臣希望能让年老死去的外卫军士的空缺不补充,逐渐减少边军,将他们转移到京城附近,这是国家的福气。
奏章上奏以后,皇上看到其中有可以采纳的意见,但他说工商技艺之家的子弟不能与士人参军为伍,这就与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意思相悖了。
皇帝命令礼部选择可以施行的意见施行。
名叫马名广,是广东番禺人,能够作诗,从军到辽东以后,仍然不停地读书,于是到京城上书。
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又命令吏部任用他,他后来担任吉安泰和县的县丞。
丙申日,爪哇国派遣番邦僧人阿烈均禄等人呈上奏表,进贡马匹和地方特产,(朝廷)于是赏赐那二十五名使者数量不等的钞币。
国子监学生魏昭因为犯罪被处罚为吏员,上书表示愿意改过自新,参加秋闱考试。
答应了他。
赏赐退休的广州卫指挥佥事张严及其下属数量不等的绮帛、钞锭。
己亥日,将光禄司丞王顺德升为少卿,光禄试少卿陈铭坚、太常司赞礼郎李德成升为尚宝司丞。
辛丑日,命令工科右给事中梁焕代理吏部事务。命令右军都督佥事杨文率领京城卫所的将士运送粮食前往辽东,分别赐予数量不等的宝钞。
壬寅日,将礼部右侍郎张智降职为北平府儒学训导,还没有出发赴任,又改任为国子学录。
这是因为智在乌思藏奏请印章的文书中用词不当的缘故。
西宁番僧三剌向朝廷进贡马匹。
此前,三剌写信招降罕东诸部,又在碾白南川修建了一座佛寺,用来安置他的部众,到此时才来朝见,于是请求朝廷护持和赐寺名,皇帝赐寺名为瞿昙寺。
明太祖下达诏令说:“自从有佛以来,见到佛的人没有不瞻仰的,即使是凶恶、愚昧、顽固的人,也会对佛产生敬畏和信任,从而改恶从善。
佛的愿力有像这样(强大)的吗?
现在番僧三剌居住在西方,遵循佛法之道,广泛结交人缘,募集钱财来创建佛寺。
近来他来京城朝见,朕赞赏他向往善良、倾慕仁义的诚心,特别赐下敕令加以保护扶持。
各位不许骚扰侵害(他),听任他自由修行,违背(此规定)的人治他的罪。
因此下令。
癸卯日这天夜里,太白星(金星)侵犯天街星。
赐给四川都指挥使司所属及成都三护卫征西将士一万五千二百多人钞十五万五千八百七十一锭。
乙巳日,朝廷命令洱海卫指挥同知赖镇守景东。
当时西平侯沐春上奏说:‘蓝镇在洱海地区,用恩德和信义安抚下属,少数民族民众都顺服,而景东这个地方尤其地势险要,请求调蓝镇前往驻守那里。’
于是命令指挥程达镇守洱海,代替赖镇前往景东。
赖镇到任后,扩建城郭,修筑城墙和城上的矮墙,设置官署、驿站、仓库,又建立屯堡来大量储备物资。
从此,军民相安无事,远方的少数民族也都畏服。
镇,最初名叫正孙,后来被赐予现在这个名字。
设置大同右护卫。
赐给辽东定辽等卫的士兵三十七万匹绵布,十五万斤棉花。
赐给神策等禁卫军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属、工匠共九十一万九千多人冬衣。
田州府知府岑坚派遣他的儿子、思恩州知州岑永昌进献马匹以及银质器皿,皇帝下诏赏赐给他们华丽的丝织品和银锭。
有人告发燕山中护卫指挥使阿鲁帖木儿、留守中卫指挥使乃儿不花有叛逆的阴谋。
皇帝说:“这两个人前来归附的时候,我知道他们的才能可以任用,所以任用他们毫不怀疑。”
现在他们竟然这样反复无常,为什么胡人的心思不忠诚到如此地步呢?
命令军中查明实情以后再上报。
这个月,朝鲜代理国事的李成桂派遣门下赞成事禹仁烈来进贡马匹和地方特产。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