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巴纳德星(1/2)
我们来详细讲解一下着名的巴纳德星。
巴纳德星是一颗非常特殊的恒星,虽然它只是一颗暗淡的红矮星,但却在天文学史上占据了多个重要席位。它最广为人知的特点就是其极快的自行速度和与太阳系极近的距离。
以下是关于巴纳德星的详细讲解:
1. 基本特性与“逃逸的恒星”
- 距离与位置:巴纳德星位于蛇夫座,距离地球约5.96光年。它是继南门二(半人马座a)三合星系统之后,距离太阳系第四近的恒星系统(前三名是比邻星、南门二A和b)。
- 恒星类型:它是一颗4型红矮星。这类恒星质量小、表面温度低、亮度微弱。巴纳德星的质量约为太阳的14%,半径约为太阳的15-20%,表面温度约3,100开尔文(比太阳的5,800K低得多)。
- 极快的自行:“自行”是指恒星在天空中相对于背景星空的实际移动速度。巴纳德星拥有所有已知恒星中最大的自行速度,每年在天球上移动约10.3角秒。这意味着只需180年,它就能在天空中移动相当于一个月亮直径的距离!这个高速运动为其赢得了“巴纳德 runaway star”(逃逸之星)的绰号。这是因为它在银河系中的轨道与大多数恒星不同,正高速朝向太阳系飞来。
2. 历史与争议的“行星系统”
- 发现与命名:该星于1916年由美国天文学家爱德华·爱默生·巴纳德(Edward Erson barnard)发现,并以其姓氏命名。他准确测量了其前所未有的自行速度。
- “巴纳德星行星”事件: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天文学家彼得·范德坎普(peter van de Kap)经过长达数十年的观测,宣称通过天体测量学方法发现了围绕巴纳德星运行的至少一颗行星大小的天体。这一发现曾引起巨大轰动。然而,其他天文台无法重复这一结果。后来的更精确观测表明,范德坎普探测到的信号很可能是由他使用的望远镜在进行维护和升级时引入的系统误差所造成的。这是一个天文学史上着名的误报案例,也说明了系外行星探测的难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