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历史的迷雾(1/2)
王棣踏过庙门时,青石板上的水迹未干,靴底沾着的泥星子落在烛影里,像撒了把碎金。李恩希起身时太急,裙角扫过烛影,惊得灯芯晃了晃,暖黄光晕里,她看见他鬓角沾着片草叶,发梢还滴着雨水,却笑得像檐角破云而出的半轮月。
“可是伤着了?”话脱口而出时,她指尖已触到他袖间湿冷的布料,忽然意识到什么,触电般缩回手。烛花突然爆了个响,火星溅在她手背上,烫得她轻颤——比这更烫的,是他看过来的眼神,眸光似春溪破冰,融着雪水的清冽,又含着炭火的温烫。
王棣笑着摇头,眼角细纹里凝着希望的光:“不妨事,杨兄弟答应归降,少时便带人马前来。”
李恩希忽然听见自己心跳如鼓,混着檐角雨珠坠落的声响,竟比战场上的金鼓更震耳欲聋。她想起方才在雨幕里,他持枪而立的身影如孤松立雪,此刻却近在咫尺,能看清他睫毛上凝着的水珠,能闻见他衣袍上混着的铁锈与皂角香。那些曾在史书里冰冷的“叛徒”二字,此刻都化作他眼中跳动的烛火,明明灭灭,烧得她心口发烫。
庙外风雨渐歇,檐角漏下的雨珠渐疏,滴答声里,她忽然听见自己心底有什么东西轰然碎裂。那是多年来奉若神明的史书,是刻在骨血里的成见,此刻都在他含笑的目光里,碎成了满地星子。她忽然明白,有些真相从来不在故纸堆里,而在眼前人沾着泥雪的衣袍上,在他看过来时,眼底那抹比月光更清透的光。
王棣不知何时退开半步,负手立在烛影里,衣摆上的泥痕未干,却像是谁用焦墨勾出的山水轮廓,自有股惊心动魄的风骨。李恩希忽然想起父亲在读史书时常说的话:“读史当如观山,远看是云雾,近看是土石,唯有身临其境,方知哪块石头里藏着活水。”此刻烛火摇红,她望着眼前人,忽然懂了什么是“活水”——那是史书里没有的温度,是会疼、会笑、会在风雨里握紧长枪的,活生生的人。
檐角铜铃突然发出碎玉般的清响,惊得李恩希肩头微颤,指尖掐进掌心才惊觉,指甲已在掌纹里犁出四道淡红的痕。烛火在风里晃了晃,将王棣的影子投在泥墙上,那身影比记忆中更挺括些,腰间玉珏随起誓的动作轻晃,竟与她藏在衣襟里的碎玉佩撞出同频的颤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