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陆氏资金链断裂,商业信誉崩塌(1/2)
陆氏商超的财务总监周明,拿着刚核算完的月度报表,站在陆泽宇办公室门口,双腿发软。报表上的每一个数字,都像一把尖刀刺向他——截至当月月底,陆氏的流动资金仅剩800万,而欠供应商的货款高达3200万,其中生鲜供应商占1500万,日用百货供应商占1700万;下个月到期的银行贷款还有3000万,利息就有50万。更糟的是,陆氏的应收账款有2000万被拖欠,短时间内无法收回。
“陆总,”周明推门进去,声音带着颤抖,“生鲜供应商那边已经发了最后通牒,今天再不付款,就停止供货;银行也来了第三次催款函,说要是月底还不上贷款,就起诉咱们,申请财产保全。”
陆泽宇接过报表,手指在“流动资金800万”的数字上反复摩挲,脸色从苍白变成铁青。前三次打压苏傅,陆氏累计亏损超过5000万(第一次低价竞争亏损2000万,第二次罚款500万,第三次招商投入1500万,加上日常运营亏损1000万),公司的资金池早已见底。他之前还想着靠挖走苏傅加盟商“打开新局面”,可现在加盟商没挖来,反而让陆氏的招商信誉扫地,连带着商超的销售额也因“负面传闻”下降了25%——不少居民担心陆氏倒闭,纷纷退掉了购物卡。
“先把郊区两家门店的货调去市区。”陆泽宇咬着牙说,试图用“拆东补西”的方式掩盖危机,“就说郊区门店要装修,暂时缩减品类。”可他没想到,这一举措反而加速了危机的爆发——郊区门店的货架空了一半,只剩下零星的日用品,居民拍下照片发到网上,配文“陆氏商超要黄了?货架都空了,购物卡赶紧退!”,帖子很快在c市本地论坛和社交媒体发酵,阅读量突破100万。
傅博晟看着网上的舆论走向,知道“收网”的时机已到。他让团队整理了陆氏的“负面证据链”:12家供应商的催款函(附带公章照片)、银行的贷款逾期通知、郊区门店空货架的视频(由加盟商提供)、陆氏员工爆料的“工资延迟发放”记录(附带工资条照片),以及陆氏近半年的财务报表(由内部人员匿名提供)。随后,他联系了c市权威财经媒体“深度财经”,将证据独家授权给对方发布。
《陆氏商超资金链告急:供应商停货,门店货架空置》的报道一出,市场瞬间陷入恐慌。持有陆氏集团股票的股民开始疯狂抛售,陆氏股价在开盘后半小时内跌停,之后连续3天跌停,市值从巅峰时期的50亿暴跌至10亿,蒸发了80%。更致命的是,多家合作银行宣布“暂停陆氏的所有信贷额度”,原本有意向给陆氏提供“应急贷款”的3家投资机构,也在看到报道后撤回了合作意向——陆氏的“救命钱”,彻底没了着落。
陆氏的资金链,彻底断裂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