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东方见闻录的风波(1/2)
他的描述绘声绘色,充满了细节,让在座的董事们仿佛身临其境。一些人依旧面露怀疑,但更多的人陷入了沉思。
远东的力量平衡被彻底打破,这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就在争论依旧喋喋不休,质疑声仍未平息之际,范·德·桑德知道,是时候拿出他的“杀手锏”了。
他缓缓地从随身携带的皮囊中,取出了那份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手稿抄本。
“诸位,口说或许无凭,那么,请看看这个。”他解开油布,将厚厚的手稿放在桌面上,皮革封面在烛光下泛着幽光。“这份手稿,名为《东方见闻录》,它的作者,是一位在大明帝国宫廷核心圈子内活动了长达十五年的葡萄牙耶稣会顶尖学者,张德安。这是他毕生观察、研究的心血结晶。其内容的深度、广度和真实性,远超马可·波罗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游记十倍、百倍!”
他翻开手稿,直接指向其中关于明朝官僚体系运作、财政税收统计、军事布防详图以及那些涉及“格物”探索和神秘能量技术的章节。“请看这里,他们对文官系统的管理,对数据的统计能力,对知识的归纳方法……还有这里,关于他们农业技术的记载,其效率远超我们……”
董事们起初带着不屑和怀疑,勉强地传阅、扫视着手稿。但很快,会议室内嘈杂的争论声渐渐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粗重的呼吸声,和偶尔发出的、压抑不住的低声惊呼。手稿中用冷静、客观,甚至带着学者般审慎笔触描绘的明朝,不是一个传说中黄金遍地的童话国度,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组织严密、技术先进、文化深厚且正在爆发式发展的超级帝国!其庞大的体量、高效的治理能力和对未知领域那种系统性的探索精神,让这些自诩为世界商业与文明中心的欧洲精英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冰冷的压迫感。
资深董事范·伯克尔,之前抨击最猛烈的那位,此刻手指微微颤抖地抚过一页关于明朝全国驿站与漕运系统的描述,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冷汗,喃喃自语:“上帝啊……如果……如果这上面写的,哪怕只有一半是真的……我们过去对东方的了解,简直就像盲人摸象……”
德·维特董事的脸色也变得极其凝重,他放下手中关于明朝火炮铸造工艺的章节,声音干涩地接口道:“这……这比失去四百万两白银,比退出台湾,要可怕得多……我们面对的,可能不是一个单纯的对手,而是一种……一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发展路径。”
最终,董事会的气氛彻底改变了。虽然条约的屈辱性无法抹去,但范·德·桑德带回来的这份珍贵至极的情报,其价值难以估量。
它不仅解释了条约签署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它为公司的未来战略,甚至为整个荷兰联省共和国的远东政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极其关键的决策依据。
对范·德·桑德的指责和问责,迅速转变为一种复杂的、掺杂着敬佩、庆幸与残余不满的复杂评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