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 > 第152章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第152章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2)

目录

最重要的,或许是教育带来的希望。大明学堂不仅免学费,还每天提供一顿有菜有饭的午膳——这在物资相对匮乏的战后时期,对许多贫困家庭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起初,只有那些实在揭不开锅的人家,才会不情愿地把孩子送进去,权当是找个地方管饭。

但渐渐地,人们发现,那些在学堂里待过几个月的孩童,不仅变得知书达理,懂得礼貌,还能帮家里看懂官府的告示、算清买卖的账目,甚至能磕磕巴巴地跟明人商人、小吏进行简单的交流,偶尔还能帮着家里做成点小生意。

更诱人的是,明廷官员明确宣布,在学堂学业优异、并通过考核者,将来有机会被选送到大明本土的更高学府深造,或者进入本地新设立的官府机构担任低级吏员、通译等职。

这对于世代务农或为匠、几乎没有任何上升通道的平民子弟而言,不啻于一道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照亮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康庄大道。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争取,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学堂。而那些由大明僧侣主持的佛寺,则通过施医赠药、调解邻里纠纷、宣讲融合后的佛法(强调忠君爱国、顺从王化),也逐渐赢得了底层民众的信任和依赖。

慢慢的西海省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悄然但深刻的变化。

长崎、博多等主要城镇,市集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甚至更加繁荣。来自大明、乐浪、南洋的商船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本地的番薯、土豆、海产品、以及用新式织机生产的布匹,也成了交易的热门货。

街道上,时常可以看到穿着统一深蓝色大明学堂制服的孩童,背着书包,结伴而行,用稚嫩但清晰的汉话向巡逻的明军士兵问好:“军爷好!”

士兵们有时也会笑着回应。田间地头,番薯和土豆的藤蔓郁郁葱葱,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一座座新建的“大明寺”和“绍圣书院”香火渐旺,钟声梵音与学堂传来的琅琅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奇特的、充满新生希望的画卷。

老农田中善次家今年终于有了余粮,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甚至开始盘算着是不是该给家里添置一头牛。

手工业者小林清十郎,在经历了最初的犹豫后,终于用新织机赚到的第一笔钱,给女儿扯了一块花布做新衣。他们的孩子,都进了大明学堂,虽然学习那些方块字很辛苦,但孩子们眼中闪烁的不再是迷茫和恐惧,而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未来的憧憬。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