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肃清残倭(1)(1/2)
天启十五年,六月末至七月初,东瀛五省全境。
由于在江户献俘的盛典上发生了残余浪人武士劫法场的事件。
由辽国公卢象升、海军提督俞咨皋、平辽侯毛文龙、伏波伯戚镇海四位将帅联名签署的《肃清残敌令》,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被快马信使和乘风破浪的传令兵船,送往散布在东瀛五省的每一个明军小队。
一场旨在犁庭扫穴、永绝后患的拉网式清剿,如同一张无形却坚韧无比的巨网,在东瀛列岛的每一个角落,从喧闹的城下町到寂静的深山幽谷,缓缓而坚定地收紧。
《肃清残敌令》其核心要旨只有鲜明的一条:对一切拒不投降、隐匿山林、负隅顽抗的武士集团、浪人武装、忍者残余,实施毫不留情的“三光”策——发现即剿光,据点即烧光,物资即抢光(统一登记充公)。原则上,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谈判或有条件的投降,除非目标人物掌握极其重要的情报或具备某种特殊的利用价值。
此令之目的,在于从根本上、从肉体上,彻底铲除武士阶层赖以生存的武装基础以及其潜在死灰复燃的社会土壤。
具体的肃清行动,由各驻防参将全权负责,他们麾下的兵马,以哨、队为单位,化整为零,组成了无数支精干、敏捷且火力充沛的清剿分队。
在这些分队的行列中,常常能看到一些神情复杂、目光闪烁的身影,他们被军中士兵略带戏谑或鄙夷地称为“带路党”。
这些人,或许是早期审时度势、率众降伏的本地豪族武士,或许是对昔日幕府或各地大名家残酷统治心怀刻骨怨恨的农民、猎户,甚至是被俘后经过“劝导”转而效力的下级足轻。
此刻,他们凭借着对当地一草一木、一山一壑的熟悉,引领着装备精良的明军士兵,像用最细密的梳子篦头发一样,对已知或可疑的残敌藏匿区,进行反复的拉网、挤压、筛查。
九州,肥后与萨摩交界的雾岛山麓,清晨浓重山雾尚未被初升的朝阳完全驱散,空气冰冷而潮湿,混合着浓郁的草木腐烂的气息,以及一丝若有若无、却挥之不去的焦糊味。
一名年轻的明军哨长,名叫李世敏,此刻正蹲在一块长满青苔的巨岩后方,小心翼翼地探出半个头,用一支单筒望远镜,仔细地观察着前方被薄雾笼罩的山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