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天宇屡提“符合日本读者习惯”的剧情建议(2/2)
讨论到居酒屋的冲突戏时,两人又起了分歧。关谷想让男主角摔碎酒杯表示愤怒,觉得这样更有戏剧张力,天宇却摇了摇头,翻出自己拍的居酒屋实拍视频——画面里两个男人争吵得面红耳赤,其中一个气得攥紧了拳头,最终却只是把酒杯往吧台上轻轻一磕,酒液溅出的弧度刚好没越过杯垫。
“你看,”天宇指着视频里的杯垫,边缘处有圈淡淡的酒渍,“日本人表达愤怒时,往往更倾向于‘克制的爆发’。摔杯子太刻意了,反而是这种带着控制的力道,更能体现压抑的情绪。就像他们说‘我有点生气了’,其实可能已经忍了很久。”
关谷反复看着那段视频,忽然明白过来:“所以不是要让他摔杯子,而是让他的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杯沿在吧台上留下道浅痕,对吗?”他在分镜稿上画下男主角紧绷的下颌线,酒杯与台面接触的地方,添了道几乎看不见的裂痕。
傍晚整理画稿时,关谷发现天宇在每张分镜的角落都做了标注——女主角低头时,发丝落在和服领口的角度;男主角擦杯子时,拇指与杯口的距离;甚至连居酒屋墙上的日历,都圈出了“天长节”(日本天皇诞辰)的日期。
“你连这个都注意到了?”关谷指着日历上的标注,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我只是随便画了个日期,没想到你连节日都查好了。”
“去年的天长节,我刚好在横滨的老街。”天宇想起那天看到的景象,居酒屋门口挂着小小的国旗,老板娘会给客人的酒杯里额外加颗梅子,“加个这样的细节,能让读者觉得‘这个场景真实到就像发生在我家附近’。”
关谷忽然想起自己刚到上海时,总在漫画里画错小笼包的褶皱数量,是胡一菲拿着包子站在他面前,一个个数给他看“正宗的小笼包要十八道褶”。此刻看着天宇标注的那些细节,他忽然明白,所谓“符合读者习惯”,从来不是照搬常识,而是把自己放进那个场景里,去感受每一个动作背后的逻辑。
夕阳透过窗户落在画稿上,男主角的围裙十字结上,那颗樱花纽扣被镀上了层金边。关谷看着天宇在笔记上写下“樱花纽扣的由来”,忽然觉得眼前的分镜不再是冰冷的线条,而是有了呼吸的温度——那些被精心打磨的细节,就像老街石板缝里的青草,在传统与现代的缝隙里,悄悄长出了属于自己的故事。
他拿起笔,在最后一张画稿上添了笔:居酒屋的暖帘被风吹起时,露出了后面贴着的张泛黄的便签,上面用铅笔写着“今日供应:鲷鱼烧”,字迹歪歪扭扭,像个孩子的涂鸦。这是天宇昨天提醒他的——日本老街的店铺总爱贴这种手写便签,比印刷的菜单更有生活气。
铅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里,仿佛能听到老街的风吹过暖帘,带着鲷鱼烧的甜香,和远处电车驶过的叮当声。关谷抬头看向天宇,对方正对着电脑屏幕轻笑,屏幕上是日本漫画编辑的回信,末尾写着“这些细节让故事有了‘身临其境’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