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党校初涉深(2/2)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天色渐暗。我一无所获。这些资料要么过于宏观,要么领域不符。就在我几乎要放弃,准备趁着电影还没散场溜回去时,我的目光被书架最底层,一堆用麻绳捆扎着、似乎等待处理的旧报刊合订本吸引住了。
那是一摞《工业建设参考》,一种内部发行的、主要面向各级工业管理部门和重点企业的参考资料,据说内容比公开报刊更深入,有时也会涉及一些内部动态。看日期,是五零年到五五年间的。
我的心跳不由得加快。这个时间点,正好与谭志远、赵静姝在轧钢厂活动的时间重合!
我蹲下身,解开那有些腐朽的麻绳,开始快速翻阅这些纸张已经泛黄发脆的合订本。上面大多是各行业的生产情况分析、技术难题探讨、政策解读等内容。我耐着性子,一页页翻过去,眼睛因为专注和紧张而有些发酸。
就在我翻到五二年下半年的一期时,一篇篇幅不长的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标题是《记一次成功的精密机床技术引进与消化——工业部特聘专家组在红星轧钢厂》。红星轧钢厂!我的单位!
我屏住呼吸,仔细阅读起来。文章内容与之前在厂报上看到的大同小异,多是赞扬专家组(隐去了谭志远的名字)技术精湛,帮助轧钢厂解决了某个关键部件的加工难题,肯定了技术交流的成果。但在文章末尾,有一小段不起眼的、类似于花絮的补充说明,却让我浑身的血液几乎瞬间凝固!
那段文字写道:“……此次技术交流过程中,专家组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更展现了对工作极端负责、对细节精益求精的作风。据悉,专家组负责人(指谭志远)为确保某项核心调试数据的绝对准确与安全,曾亲自指定轧钢厂后勤处一位政治可靠、责任心强的何姓同志,临时负责保管一组至关重要的校准器具,并要求其严格按照特定环境参数(恒温、防潮)进行维护,直至调试工作圆满完成。此举充分体现了……”
后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但前面这段,已经足够了!
何姓同志!恒温、防潮!校准器具!
这几乎就是那张便签内容的官方、公开(虽然是内部)版本的描述!它证实了何大清确实受谭志远委托,保管过东西!而且,这东西被描述为“校准器具”!
是“青桐”吗?这台需要恒温干燥保管的“校准器具”,就是那个神秘人口中关乎何大清性命、不能落在“那些人”手里的“青桐”?!
我的心脏狂跳起来,手因为激动而微微发抖。我强忍着立刻将这份合订本藏起来的冲动,迅速看了一下前后页,确认没有其他相关报道后,小心翼翼地将登有这篇报道的那一页,沿着装订线,悄无声息地撕了下来,迅速折好,塞进了贴身的衣兜里。
做完这一切,我感觉后背已经被冷汗湿透。我将剩下的合订本重新捆好,放回原处,尽量抹平痕迹,然后像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图书馆。
回到宿舍,电影还没散场,屋里空无一人。我靠在门后,掏出那张带着历史尘埃和惊悚真相的纸页,再次确认。
没错!白纸黑字!“何姓同志”、“校准器具”、“恒温、防潮”!
官方资料证实了何大清与谭志远之间那隐秘的保管关系!而那个神秘人口中的“青桐”,极有可能就是这台(或者这套)被含糊其辞称为“校准器具”的东西!
它到底是什么?现在在哪里?是在陈赵氏手里,还是早已被转移?何大清因为它而身处险境?“旧林”又是什么?
新的线索带来了片刻的兴奋,但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迷茫和更大的恐惧。我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微光,但顺着光的方向望去,却是更加幽深未知、危机四伏的迷宫。
我将这张纸页仔细藏好,感觉肩头的担子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沉重了。
党校的围墙,似乎也挡不住那从四面八方渗透而来的、冰冷的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