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兵工厂的终极“报废”(1/2)
“一亿玉碎”的疯狂电文,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在残存的日军体系中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应。对于那些被洗脑的军官,这是效忠的最终考验;但对于那些尚存一丝理智、尤其是负责具体后勤与技术保障的人员而言,这无异于一道让他们亲手埋葬自己的催命符。而其中,压力最大的,莫过于那些仍在勉强运转、为前线提供最后支撑的兵工厂。
位于马来半岛中部丛林掩盖下的“松本兵工厂”,便是这样一个关键节点。它利用掠夺来的机械和原材料,生产着步枪子弹、手榴弹以及维修一些轻武器,是附近几个日军据点赖以生存的命脉。厂长松本浩二,一个年近五十、曾是民间机械工程师的技术官僚,此刻正面临着他职业生涯中最荒诞而痛苦的抉择。
“玉碎”命令要求他们,在“必要时”彻底炸毁工厂,防止其落入“敌手”。但同时,上级又严令他们在最后时刻到来前,必须“最大化生产”,为“玉碎”提供尽可能多的弹药。这种自相矛盾的命令,让松本感到一阵眩晕。他看着车间里那些老旧不堪、急需保养的机器,看着面黄肌瘦、动作迟缓的工人(大多是强征来的朝鲜劳工和本地人),再看着库存里所剩无几的铜料、火药和钢材……“最大化生产”?这根本是天方夜谭!
然而,真正的噩梦,并非来自资源的匮乏或命令的矛盾,而是源于那些无孔不入、威能倍增的“葫芦之灵”。它们似乎对这座象征着战争与毁灭的工厂,产生了特殊的“兴趣”。
第一幕:精密的舞蹈
精加工车间里,几台关键的机床正在满负荷运转,切削着枪管零件。突然,一台精密的镗床发出了异样的嗡鸣,其刀头不再按照预设的轨迹运动,而是开始跳起了一种诡异而精准的“舞蹈”——它划出的不再是笔直的线条,而是优美却毫无用处的螺旋纹和波浪纹!操作工惊慌地停下机器,检查控制系统,却一切正常。当他再次启动,刀头依旧我行我素地“跳舞”,仿佛被无形的舞伴牵引着。
是角落里一枚沾满油污、几乎与废弃零件无异的金属碎屑(实为蕴含“环境扭曲”能力的葫芦残留物)在作祟。它轻微地扭曲了机器内部的磁场和惯性法则,让精密的加工变成了随性的艺术创作。很快,铣床、钻床也相继加入了这场“舞蹈”。整个车间,原本规律的轰鸣声被各种杂乱无章的怪响取代,产出的零件,无一例外都成了形状奇特的“现代艺术品”,根本无法组装。
第二幕:物质的“叛变”
在弹药装配车间,情况更加诡异。负责填充火药的工人们发现,那些原本性质稳定的发射药,今天变得异常“调皮”。它们不再乖乖地流入弹壳,而是像有了生命一般,在操作台上聚集成一个个小球,滚来滚去,甚至会主动避开漏斗。有人试图强行压制,结果火药猛地炸开一小团无害但吓人的火花,引得车间一片尖叫。
而在弹头压制工序,更离奇的事情发生了。黄铜弹头在冲压模具下,没有形成标准的流线型,而是被压成了葫芦的形状!圆鼓鼓的肚子,纤细的腰身,顶端还有个小揪揪!工人们看着这些根本无法塞进枪膛的“葫芦子弹”,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这是具有“虚实混淆”能力的葫芦碎片在影响物质的“属性认知”。它让火药暂时“忘记”了自己的易燃易爆性,变得“活泼好动”;它让黄铜在成型瞬间,其“可塑性”被强行导向了葫芦的形态。战争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火药和金属,在这里发生了概念上的“叛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