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葫芦戏寇我在北平扒裤衩 > 第131章 转战广西,山水甲天下的另一面

第131章 转战广西,山水甲天下的另一面(1/2)

目录

湘桂铁路的铁轨在群山间蜿蜒,火车轮轨撞击的节奏沉稳而坚定,像极了这片土地上百姓的心跳。龙渊将柳州百姓赠送的锦旗小心叠好收进行囊,指尖还残留着布料上丝线的温度。窗外,喀斯特地貌的峰林如千军万马列阵,青灰色的山体被翠绿的植被覆盖,云雾缭绕间尽显“山水甲天下”的灵秀,可谁能想到,这如画风光之下,正暗流涌动。

“龙先生,前方即将抵达桂林站。”赵峰从车厢连接处走来,手里拿着一份刚收到的电报,神色凝重,“第四战区发来急电,冈村宁次调集十五万日军,正沿湘桂线南下,目标直指桂林、柳州,妄图打通大陆交通线,桂柳会战一触即发。”他将电报递到龙渊手中,“更棘手的是,‘樱花社’残余势力在桂林集结,代号‘白狐’的特务头子接管了所有行动,他们的目标是桂林的文化教育机构和内迁院校,想摧毁大后方的精神根基。”

龙渊接过电报,闹闹的绿光在纸面上轻轻扫过,瞬间捕捉到熟悉的加密能量信号,比“黑鼠”的信号更加阴冷诡谲。“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他们想从精神上瓦解我们,比摧毁兵工厂更恶毒。”龙渊沉声道,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桂林是大后方的文化重镇,众多院校和文化名人汇聚于此,绝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火车驶入桂林站,站台虽不如柳州繁忙,却处处透着文化气息。墙壁上贴着“抗战救国,读书不忘救国”的标语,几位背着行囊的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相互鼓劲,他们的行李中除了衣物,更多的是捆扎整齐的书籍。出站口,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学者正举着牌子,上面写着“桂林师范学院接待处”,身旁围着几位年轻教师,正耐心解答学生们的疑问。

“那位是桂林师范学院的史地系教授黄现璠先生。”赵峰指着中年学者介绍道,“抗战爆发后,很多高校西迁,桂林成了重要的教育枢纽,华中大学、桂林师范学院等院校都迁到这里办学,梁漱溟、陈翰笙等名流学者也在此讲学,这里被誉为‘文化抗战的堡垒’。”

龙渊正欲上前,闹闹的绿光突然急促闪烁,传递来“危险”“敌意”的强烈意念。他目光锐利地扫向站台角落,只见三名穿着便服的男子正假装候车,眼神却死死盯着黄现璠教授和身边的学生,腰间隐约凸起,似乎藏着武器。龙渊轻轻按住胸前的葫芦,低声对赵峰说:“盯住那三个人,别打草惊蛇。”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防空警报声划破天际,车站广播里传来工作人员的呼喊:“日军轰炸机来袭!请大家迅速前往防空洞躲避!”人群顿时陷入混乱,学生们紧紧抱着书籍,在教师的带领下向防空洞跑去。那三名可疑男子趁机靠近黄现璠教授,其中一人突然拔出短刀,朝着教授的后背刺去。

“小心!”龙渊一声大喝,同时示意闹闹行动。绿光一闪,一道无形的能量屏障挡在黄教授身后,短刀被弹开,发出“当”的一声脆响。三名特务见状,立刻转向攻击龙渊,刀光剑影间带着黑色的能量波动。龙渊侧身避开攻击,一拳击中为首特务的小腹,同时让闹闹操控藤蔓缠住另外两人的手腕。特务们挣扎着想要引爆身上的炸药,却被绿光死死束缚,动弹不得。

“多谢先生出手相救!”黄现璠教授回过神来,连忙整理了一下衣襟,眼中满是感激,“这些日子总有不明身份的人在学校附近游荡,没想到竟然是特务。”

“教授不必客气,保护文化教育界人士,就是守护民族的未来。”龙渊让赵峰将特务交给车站宪兵,随后问道,“贵校现在的情况如何?学生和老师们的安全有保障吗?”

黄教授叹了口气:“我们原本在六合路办学,可日军频繁轰炸,校舍损毁严重,只能暂时迁到城郊的岩洞上课。条件虽然艰苦,没有桌椅,就在地上铺稻草,没有黑板,就用石灰在岩壁上书写,但师生们都没有放弃,大家都说,只要学校还在,文化就不会断,抗战就有希望。”他望向远方的群山,语气坚定,“从武昌到桂林,我们辗转数千里,缺课不满六周,就是要在战火中坚守教育的阵地。”

龙渊深受触动,他想起柳州兵工厂里坚守岗位的工人,想起洛埠粮仓里勒紧裤腰带捐粮的农民,如今又看到在岩洞中坚持办学的师生,这些平凡人用各自的方式,构筑起抗战的精神长城。“教授,我们正要前往贵校探查特务踪迹,不如一同前往?”龙渊提议道。

黄教授欣然应允,带着龙渊等人朝着城郊走去。沿途的风景依旧秀丽,漓江的水清澈见底,倒映着两岸的峰林,可岸边的田地里,不少农民正一边耕种,一边警惕地望向天空,田埂上还堆放着简易的防空掩体。“战争让每个人都学会了在危险中求生,在坚守中抗争。”黄教授感慨道,“农民们白天耕种,晚上还要参加夜校学习,既要保障粮食生产,又要掌握防空技能,实在不易。”

抵达桂林师范学院的临时校址时,龙渊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数十个天然岩洞被巧妙利用,岩壁上用石灰写满了知识点和抗日标语,“读书救国”“抗战必胜”的字样格外醒目。学生们分坐在岩洞中的稻草上,认真聆听老师讲课,即使偶尔传来轰炸声,也只是短暂停顿,随后继续学习。有的岩洞里,师生们正在整理从各地搜集来的书籍,搭建简易图书馆;有的岩洞里,学生们正在排练抗日话剧,歌声与朗诵声回荡在山谷间。

“这些学生大多是从沦陷区来的,他们的家乡被日军侵占,亲人离散,却依然坚持求学。”黄教授指着一位正在认真做笔记的女生说,“她叫林晓燕,原本家境优渥,可日军轰炸她的家乡时,父母都不幸遇难,她带着弟弟一路乞讨来到桂林,只为能继续读书,将来报效国家。”

闹闹的绿光轻轻落在林晓燕身上,感受到她心中的悲痛与坚韧,葫芦传递来“心疼”“敬佩”的意念,柔和的绿光悄悄抚平了她眉间的忧愁。林晓燕似乎察觉到什么,抬头望向龙渊胸前的葫芦,眼中露出好奇的神色,随即露出一个腼腆的笑容。

龙渊让闹闹展开全方位能量探测,绿光穿透一个个岩洞,覆盖了整个校区及周边区域。很快,闹闹传递来警示——校区西侧的一个隐蔽岩洞里,藏着五股强烈的敌意能量,身上携带的炸药数量远超之前的特务,而且在学校的图书馆和教室岩壁上,被安装了微型定时炸弹。

“情况危急,这些炸弹一旦引爆,整个临时校区都会被炸毁。”龙渊神色凝重地对黄教授说,“请您立刻组织师生疏散到安全区域,我们来拆除炸弹。”

黄教授不敢耽搁,立刻召集教师,组织学生们向山谷深处转移。龙渊则带着闹闹前往西侧岩洞,刚靠近洞口,就听到里面传来特务的对话声:“‘白狐’大人说了,必须在天黑前炸毁学校,不能让这些师生继续传播抗日思想。”“放心吧,这些炸弹威力巨大,一旦引爆,保证片甲不留。”

龙渊示意闹闹悄悄潜入,绿光如幽灵般钻进岩洞,瞬间缠住了五名特务的脚踝。特务们猝不及防摔倒在地,刚想反抗,就被龙渊冲进去一一制服。随后,闹闹的绿光包裹住岩洞中的炸药,小心翼翼地拆除引信,同时将学校各处的微型炸弹逐一找出,用能量隔绝。

当最后一枚炸弹被拆除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师生们陆续返回校区,看到被制服的特务和安全的校舍,纷纷欢呼起来。学生们围着龙渊和闹闹,好奇地询问葫芦的来历,林晓燕捧着一本破旧的诗集,轻声说:“龙先生,闹闹先生,我想为你们朗诵一首诗,表达我们的感谢。”

月光下,少女的声音清澈而坚定,诗句中满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胜利的期盼。闹闹的绿光随着诗句的节奏闪烁,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也照亮了岩洞中坚守的希望。黄教授感慨道:“有你们这样的守护者,有这些心怀家国的学生,我们一定能守住文化的火种,等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次日清晨,龙渊接到第四战区指挥部的通知,日军先头部队已经逼近桂林外围,“樱花社”的特务正在策划更大规模的破坏行动,目标包括漓江大桥、内迁的兵工厂和文化机构。龙渊立刻与赵峰商议对策,决定兵分三路,分别守卫漓江大桥、兵工厂和文化区,同时寻找“白狐”的踪迹。

龙渊与闹闹前往漓江大桥,这座连接桂林南北的交通枢纽,是物资转运和人员疏散的关键。大桥上,车辆和行人络绎不绝,运输物资的卡车、赶去前线的士兵、逃难的百姓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战争时期的繁忙景象。桥岸边,百姓们自发组织了护桥队,拿着锄头和扁担,协助士兵守卫大桥。

“龙先生,您来了!”负责守卫大桥的营长连忙迎上来,神色焦虑,“我们收到情报,特务可能会在今天中午利用人流高峰期破坏大桥,可我们排查了很久,都没有发现可疑人员。”

龙渊让闹闹展开能量探测,绿光覆盖了整个大桥及上下游水域。很快,闹闹传递来警示——大桥的四个桥墩下,都藏着潜水特务,他们身上携带的水下炸药威力巨大,足以炸毁整个桥墩;同时,桥上有十余名特务伪装成逃难百姓和商贩,正悄悄向桥中央聚集。

“营长,立刻组织人员疏散大桥上的群众,注意不要引起恐慌。”龙渊下令道,“我去对付桥墩下的潜水特务,桥上的特务就交给你们和闹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