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水运司接管(2/2)
太子阴兴国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不禁一沉。他深知,如果这件事情不能妥善处理,那么之前他为了推动漕运改革所付出的种种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经过深思熟虑,太子决定秘密召见刘昌平,共同商议应对之策。刘昌平在听完太子的叙述后,沉思片刻,提出了一个关键的建议:既然水手是此次事件的关键人物,那么就应该从他们身上入手。
太子对刘昌平的建议深表赞同,并立即付诸行动。他一方面亲自前往水手们的住所,安抚他们的情绪,承诺会全力保障他们的安全和利益;另一方面,太子加快了漕运改革的步伐,让更多的人能够切实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好处。
在太子的不懈努力下,漕运改革得以顺利推进。那些原本想要借此发难的人,看到太子如此果断地处理问题,并且改革确实给大家带来了实际利益,也渐渐失去了发难的借口。
然而,就在改革看似一帆风顺之时,冷雪的服装店却突然遭遇了一场大火。大火烧得异常凶猛,店内的货物几乎被烧得一干二净。冷雪伤心欲绝,刘昌平更是心急如焚。太子得知此事后,立刻派人调查。经过一番侦查,发现竟是皇文建残党为了报复太子和刘昌平所为。太子怒不可遏,下令彻查余党,务必将他们一网打尽。同时,他拿出一笔钱资助冷雪重新开店。在众人的帮助下,冷雪很快重新振作起来,服装店再度开业。而漕运改革也在太子的坚持下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百姓从中受益,漕运变得更加顺畅高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子的威望在朝堂和民间日益增高,保守派的残余势力再也掀不起风浪。刘昌平也因协助太子有功,得到了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与冷雪的感情也愈发深厚,而太子则继续为了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着。
与此同时,冷雪的服装店也因为太子的一些政策扶持,生意日益兴隆。太子的这一举动不仅帮助了冷雪,也让他在民间赢得了更多的赞誉。
而太子阴兴国,在经历了这场风波之后,在朝堂上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离他心中的改革大业又更近了一步。
漕运气象为之一新。码头区按功能划分停泊、装卸、查验三区,青石铺就的栈桥式码头延伸至深水处,可同时停靠二十余艘漕船。疏通后的运河主航道宽达三丈,淤泥尽去,水势畅达,往日浅滩暗礁处皆立起醒目的红白航标。新造的漕船船体加宽三尺,载重增至六百石,船头绘着象征吉祥的云纹,船尾书字,风帆鼓起时如雁阵列阵前行。各卫所押运官手持统一格式的通关文牒,在新设的联合查验棚内,与户部、兵部、都水监的官吏按新定章程验单、放行,手续从往日的三日缩短至半日。沿岸脚夫按籍贯编成十组,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调度搬运,往日争抢活计的混乱场面不复存在,只见工人肩扛漕粮,沿着码头两侧的阶梯有序上下,脚步声与号子声短促有力。自春至秋,南来的漕船首尾相接,衔尾北上,粮米卸载后迅速入仓,再无往日积压霉变之虞。
晨光初露时,运河码头的木桩上还挂着昨夜的露水。太子的目光如炬,似一道无形的枷锁,让盘踞多年的皇文建家族势力在漕运沿线如被无形巨手抽离。曾经遍布漕运各环节的族中官员,一夜之间星散各地,那些刻着家族印记的暗号与规矩,此刻正随着漕工们的窃窃私语,悄然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水运司的青衫官吏,他们带着朝廷的令牌,逐一接管粮仓、船坞与关卡。账册被重新核对,漕船编队按新的水程图行驶,连码头上搬运工的工钱都换成了统一制式的铜钱。老漕工们攥着沉甸甸的工钱,望着水面上首尾相接的官船,忽然发现那些曾用来暗示夹带私货的灯笼暗号,如今已被水运司的红灯笼取代,在晨雾中明明灭灭,照得水面一片通明。
听说了吗?皇文建家的三公子,今早被调去南疆驿站了。有人压低声音嘀咕。话音未落,便被同伴用手肘撞了撞——不远处,水运司的主事正站在粮囤前,手里拿着朱笔核对数字,日光透过他的纱帽,在账本上投下清瘦的影子。
码头上的风似乎都清爽了许多。曾经用来传递消息的信鸽被放飞,船工们不再需要背诵那些复杂的家族暗语,只需听着水运司的铜锣声装卸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