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六十三话 :无声之辩

第六十三话 :无声之辩(2/2)

目录

“荒谬!”严正清强自镇定,斥道,“你区区草民,懂得什么治国安邦之道?本官行事,自有法度!你在此妖言惑众,莫非与这柳生是同党?”

“大人,”宁瑜神色不变,“草民非是妖言惑众,而是陈述事理。大人可知,此刻这清源县,看似平静,实则如同一个巨大的火药桶?民怨郁结,已达极点。大人可曾听过这县城的‘声音’?”

“声音?”严正清皱眉。

宁瑜对阿翎微微颔首。

阿翎会意,上前一步,将手中的纸鹤轻轻托起。她闭上双眼,周身散发出空灵的气息。那纸鹤无风自动,双翅微颤,散发出柔和的白光。

紧接着,令所有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

没有声音发出,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仿佛“听”到了无数纷杂、压抑、充满了痛苦与愤怒的“声音”!那是被禁言、被冤屈、被压抑的百姓们,在心中无声的呐喊、哭泣、控诉!

有商贩因同行恶意举报而破产的悲愤;有妇人因邻里口角被曲解构陷的委屈;有学子因议论时政而被剥夺前程的不甘;更有无数普通百姓对现状的恐惧、对未来的迷茫、对严苛政令的无声抗议……这些被强行压抑的心声,此刻被阿翎以她独特的灵性能力,以一种直接作用于心念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在公堂之上,呈现在严正清和所有围观者的“心”中。

这并非喧嚣的吵闹,而是沉默的惊雷,直击灵魂!

严正清如遭雷击,猛地从座位上站起,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听”到了,那些他一直以来刻意忽略、甚至以“维护秩序”为名强行镇压的声音。那汇聚而成的怨念与悲愤,如同冰冷的潮水,几乎要将他淹没。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引以为傲的“正言令”,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堂外围观的百姓,也大多愣住了,他们“听”到了自己以及身边人的心声被如此清晰地呈现,许多人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那是一种被理解、被看见的复杂情绪。

柳秀才跪在地上,感受着那磅礴的无声之辩,更是激动得浑身颤抖。

宁瑜的声音再次响起,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大人,此乃清源县真正的‘声音’,是民心,亦是天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律法之威,在于公平正义,在于惩恶扬善,而非成为禁锢思想、压制民意的工具。真正的清明世界,不应是死寂的囚笼,而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园圃。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加以引导规范,方能去芜存菁,成就真正的和谐与稳定。”

他指向堂上那块“明镜高悬”的匾额:“明镜之高悬,非仅照人,更应照心,照见这世间最真实的民情民意。大人,三思啊!”

严正清踉跄一步,跌坐回椅中,额头上冷汗涔涔。他看着堂下神色平静的宁瑜,看着那仿佛能沟通人心的少女阿翎,看着周围百姓那充满期盼与释放的眼神,再回想自己到任以来的种种,以及那如同实质般压在心头的“无声之辩”,心中那座由偏执与权威筑起的高墙,轰然倒塌。

他错了。错得离谱。

堵塞言路,并未带来真正的秩序,反而孕育了更大的混乱。追求表面的平静,却失去了民心之本。

良久,严正清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那声音中充满了疲惫与悔恨。他挥了挥手,对衙役道:“给……给柳生松绑。”

衙役依言放开柳生。

严正清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对着堂外围观的百姓,深深一揖。

“本官……错了。”

这三个字,如同春雷,炸响在清源县上空。

“本官过于急功近利,曲解了律法本意,行此苛政,致使百姓受苦,民心背离。今日得宁先生当头棒喝,聆听这……这万民心声,方知大错特成。”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自即日起,‘正言令’废止!所有因此令获罪之人,立即释放,本官将亲自核查案件,还无辜者清白,补偿其损失!”

短暂的寂静之后,人群中爆发出难以抑制的欢呼声!那是一种挣脱了束缚、重获言语自由的狂喜!压抑了数月之久的清源县,仿佛在这一刻,重新活了过来!

柳秀才激动地对着宁瑜和阿翎深深一揖。

宁瑜还礼,对严正清道:“大人能及时醒悟,悬崖勒马,实乃清源百姓之福。”

严正清苦笑道:“若非宁先生,本官险些成了千古罪人。”他看向阿翎,眼中仍带着惊异与感激,“还有这位姑娘……多谢。”

阿翎微微一笑,收回了纸鹤,那弥漫在众人心头的“无声之辩”也随之消散,但那份震撼与启示,却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

下卷

废止“正言令”的消息,如同春风般迅速传遍了清源县的大街小巷。笼罩在县城上空数月之久的沉闷阴霾,一朝散尽。街上恢复了往日的喧闹,商贩的吆喝声,邻里的交谈声,甚至孩童的嬉闹声,此刻听来都显得格外悦耳动听。人们的脸上,重新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县衙开始忙碌起来,释放被冤屈的百姓,重新审理积压的案件。严正清仿佛变了一个人,不再闭门造车,而是开始深入市井,倾听民声,处理政务也多了一份耐心与包容。

宁瑜与阿翎在清源县又盘桓了数日,见证了这座县城的复苏。柳秀才等一众受过冤屈的读书人,对宁瑜感激不尽,时常前来请教,宁瑜亦与他们探讨学问,讲述“言路”与“民心”之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这一日,宁瑜与阿翎辞别众人,准备离开清源县。严正清与柳秀才等人亲自送至城外长亭。

“宁先生一席话,如醍醐灌顶,令下官受益终身。”严正清诚恳道,“日后为官,定当以民为本,广开言路,再不敢行此壅塞之事。”

柳秀才也道:“先生不仅救了学生,更救了这一县百姓。学生日后,定当以先生为楷模,仗义执言,为民请命,不负这读书人的风骨。”

宁瑜拱手还礼:“大人能改过迁善,柳兄能坚守本心,皆是清源之幸。望诸位日后,能同心协力,使清源县真正成为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之乐土。”

阿翎也对着众人,轻轻挥了挥手,手中的纸鹤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告别众人,宁瑜与阿翎踏上新的旅程。身后,是重现生机的清源县城,那喧闹的人声、欢快的笑语,随风传来,仿佛一曲动人的乐章。

“言为心声,亦为心镜。”宁瑜行走在官道上,对身旁的阿翎轻声道,“堵塞言路,如同蒙蔽心镜,无法照见真实,亦无法反省自身。唯有让不同的声音得以表达,在交流与碰撞中,方能明辨是非,涤荡污浊,走向真正的清明与和谐。这,不仅是为官之道,亦是做人之理。”

阿翎赞同地点了点头。她虽不能言,却最能体会“声音”的可贵与力量。她拉了拉宁瑜的衣袖,指了指自己的心,又指了指远方广阔的天空,比划着手势。

宁瑜明白,她是说,人心如同天空,应能容纳各种风云变幻,而非只有一种颜色。真正的安宁,源于内心的开阔与包容,而非外界的强制与寂静。

阳光洒满前路,清风拂面,带来远山草木的清新气息。宁瑜与阿翎的身影,渐渐融入这天地之间,继续着他们见证世间百态、传递智慧与温暖的旅程。清源县的这一场“无声之辩”,终以“有声”的和谐落幕,而其蕴含的关于言论、民心与治理的深刻道理,必将随着他们的脚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