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药诗琴佐辅(2/2)
许清安一一记录,末了道:“诸说皆有理,然需验于临床。菊花清肝明目,其境清高。诸诗意境各异,孰最相合,尚待验证。”
于是商定各选数例患者,分别试用不同诗方,三月后比较效果。
这样的药诗会每月举办两次,每次只深入研讨一两味药材。进度缓慢,但积累扎实。
夏至前后,许清安开始走访各地。先是青芝山,秦老听说要编药诗谱,兴奋地唱起祖传的采药山歌:
“三月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手摘茶... 茶树底下讲医话,药性诗味不分家。”
许清安认真录下,注:“民间智慧,可贵在此。然山歌俚俗,是否合于雅乐,待考。”
在西湖畔,偶遇个渔家老人,正泛舟采莲,口中吟着“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许清安与之攀谈,老人笑道:“夏日采莲时吟诗,觉暑气都消三分哩!”
“老丈可知,莲子清心除烦,正合消暑?”许清安问。
老人讶然:“竟有此说?我只觉吟诗时心神畅快。”
许清安记下:“民间药诗相融,多在无意间。或可系统整理,化俗为雅。”
遂又得访多为老琴师,皆是年逾古稀,精于音律,更妙的是每弹一曲必配特定药材:弹《高山流水》时焚檀香,奏《阳关三叠》时饮菊花茶...
许清安连访三日,详细记录曲谱、药材、效验。众琴师皆言:“音药相通,皆在调和。檀香醒神,配流水之趣;菊茶清心,合阳关之别。”
这些宝贵经验,许清安都谨慎记录,注明:“个案精彩,然是否普适,需大量验证。”
秋日,许清安开始系统整理病例。特设“药诗验案”、“药琴验案”各一册,每例详细记录患者情况、用药配诗、效果反应。
为求严谨,他还设对照:同症患者,有的配诗,有的配琴音,或诗琴结合,有的不配,比较疗效差异。
有个郁证妇人,配诵《诗经·蒹葭》三月而愈。许清安不急于下结论,又选五例类似患者,三例配诗,两例不配。
结果配诗者皆效佳,不配者效缓。
他在札记中写道:“《蒹葭》之境,朦胧求索,似合郁证患者心境。初步验证有效,然样本尚小,需继续观察。”
积累既多,他渐悟出方向:药诗相融,重在意境相通,而非字面附会。
于是在札记中增“意境说”一章,阐述:“药有药境,诗有诗境。甘草甘平,境在调和,宜配中正平和之诗;黄连苦寒,境在清泻,宜配清明峻洁之句...然此皆理论,需临床验证。”
冬日来临,许清安已积累札记三卷。他挑选数条较为确信者,编成《药诗琴初探》,特请王医官指正。
王医官细阅三日,返还时批注满纸:“此例或许偶然”“此说或嫌牵强”“此论需更多实证”...最后总评:“持重审慎,方见真知。许郎中不求速成,实乃智者。”
许清安受教,归来在札记扉页添上:“六曰广证,毋偏信;七曰恒心,毋中辍。”
腊月二十三,祭灶日。许清安将《药诗初探》赠予太学同好,明确说:“此非成书,乃求证之引玉。望诸君共鉴,指谬补缺。”
李文渊翻看后感慨:“许兄这是要效法神农尝百草啊!一药一诗,皆亲验证。”
许清安正色道:“尝百草犹易,验千诗实难。诗无达诂,药无常方,二者相融,更需谨慎。”
他知道,这《药诗琴佐辅》将用一生去求证。或许终其一生,也只能完成十之五六。
但医道如此,唯求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