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穿越我有招兵系统 > 第212章 北疆商兴人潮涌,明税替剥引客来

第212章 北疆商兴人潮涌,明税替剥引客来(2/2)

目录

“你是怕以后又加钱?” 李老三拍了拍他的肩膀,指着不远处贴在墙上的告示,“你看那上面写着,‘商税定率两成,永不加征,严禁私收杂费’—— 盖的是镇国公府的印!我老家那边,说是不收商税,可官员私下里要的钱,比这两成税多得多!去年我隔壁的杂货铺老板,就是因为没给知县‘捐’修文庙的钱,铺子被封了半个月,最后家底都赔光了。”

这话戳中了王福全的心事,他脸上的犹豫渐渐散去。他在运城做盐生意,每年要给盐铁司的官员 “分成”,还要应付各地的 “招待费”,赚的钱一大半都填了这些窟窿。要是北疆真能只交两成税,不用再应付那些盘剥,那利润可就翻番了。

“那我这就去府衙登记!” 王福全不再犹豫,招呼着手下牵马,“听说镇国公还允许跟关外做买卖,除了铁器粮食,皮毛药材都能换 —— 我要是能把盐运到关外,再换些皮毛回来,这生意可就做大了!”

正说着,街面上走来两个穿着青色公服的小吏,手里捧着一叠纸,挨家挨户地递:“各位商户,这是新印的‘贸易须知’,跟关外部落做生意的规矩、能换的货物都写在上面了。要是想申请贸易许可,拿着完税凭证去城西商货栈就行,不用排队等!”

张老板接过一张,低头看了两眼,笑着对两人说:“你看,多省心!连许可都不用跑断腿。我听府衙的人说,以后还要修条通往张家口的商道,运货更方便 —— 咱们在北疆做生意,算是选对地方了!”

李老三望着街上越来越多的商客,心里也踏实起来。他想起出发前,老家的人劝他 “别去北疆折腾”,可现在看来,这趟折腾不仅值,还让他看到了盼头。街对面,几个农户正围着他的粮铺问新米的价钱,声音里满是爽快 —— 免了农税,老百姓手里有了余钱,生意自然就好做了。

而在北平国公府的书房里,叶青正看着户部送来的账册。上面记录着,自推行 “明税替剥” 政策后,北平城的商户已从原来的两百多家,增加到了六百多家,仅六月前五日,完税的商户就有一百二十多家。更让他欣慰的是,从辽东传来消息,赵云已跟三个女真部落定下贸易约定,下月就能有第一批皮毛运到北平。

“夫君,你看窗外,朱雀大街的人越来越多了。” 王岚端着一碗酸梅汤走进来,顺着他的目光望向窗外,“刚才我去后院,听见丫鬟说,连江南的丝绸商也派人来打听,想在北平开分号呢。”

叶青接过酸梅汤,喝了一口,嘴角扬起笑意:“朝廷历来只收农税,可官员私下盘剥商户,比收税还狠。咱们在北疆把‘明税’定下来,替掉那些见不得光的‘杂费’,商户自然愿意来。以后再把商道修通,北疆不光能守住,还能成为最热闹的商路 —— 这才是长久之计。”

夕阳西下时,朱雀大街的灯笼一盏盏亮了起来,橘色的光映在商客的脸上,也映在农户挑着的布兜里。张老板的绸缎庄还在接待最后一波客人,李老三的粮铺卖完了最后一袋新米,王福全拿着刚办好的登记凭证,站在街边规划着未来的生意。远处军营的操练声隐约传来,与街上的热闹交织在一起,成了北疆最安稳的背景音 —— 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盘剥,没有官员私设的门槛,只有百姓的笑脸和商户的安心,一个真正踏实的好日子,正在北疆慢慢铺展开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