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政委的“报告”(1/2)
与此同时,
王政委回到办公室后,
关起门来,沉思良久,最终拿起保密电话,
接通了那位中央办公厅的负责人。
他没有添油加醋,
而是客观地汇报了在陆铮家听到的沈棠的“牢骚话”,
并附上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首长,沈棠同志这番话,虽然是在情绪激动下的无心之语,但其透露出的技术自信和眼界,远超其年龄和阅历应有的水平,确实非同寻常。
结合她在‘利剑’和‘长城’项目上表现出的惊人能力,我认为,此人在相关领域的潜力,可能远超我们之前的预估。
其安全级别和关注等级,建议予以重新评估。
同时,也需注意严格管控此类信息的传播范围,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震动和潜在风险。”
这份措辞谨慎却分量十足的报告,
被迅速呈送更高层。
在某个戒备森严的办公室里,
几位领导人传阅了这份简短却信息量巨大的报告,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有人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有人若有所思地交换着眼神。
沈棠这个名字,再次在他们心中划下了更深的一道印记。
关于她的保护、使用以及……必要的约束,被提上了更高级别的议事日程。
一层无形的、更加严密的保护与观察之网,在沈棠不知情的情况下,悄然收紧。
经此一事,
沈棠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天眼”系统的务实改进中。
她彻底摒弃了任何超越时代的幻想,完全立足于现有条件,带领团队进行“螺蛳壳里做道场”式的优化。
她不再追求复杂的识别算法,
转而采用“区域触发+人工复核”的土办法。
在关键区域设置虚拟绊线,
一旦有移动目标连续触发多条绊线,系统才报警,
并由监控员通过模糊的图像进行最终判断。
虽然反应慢半拍,但准确率大幅提升。
她采纳了老周的建议,
给摄像头加装了可手动调节角度的简易遮阳防雨棚,
并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防风稳定支架,减少晃动。
虽然简陋,但有效。
她组织人员,
在绝对保密的前提下,
在几个最关键的监控点外围,
极其隐蔽地安装了利用汽车废电池供电的低亮度红外灯,
虽然照射范围有限,但总算让系统在黑夜中有了“微光视觉”。
这套被沈棠自嘲为“凑合能用”的“天眼”1.5版本,
虽然距离理想状态相差甚远,
但其稳定性和实用性却大大增强,
开始真正融入到基地的日常安保体系中,
多次在夜间成功预警了外围的异常靠近行为。
然而,“天眼”系统的每一次微小进步,都像一根根刺,
扎在隐藏于暗处的“掌柜”神经上。
他通过某些隐秘渠道,察觉到基地的警戒水平在提升,
一些原本可以利用的漏洞正在被堵死。
尤其是那次矿洞死信箱险些暴露之后,
他感觉自己如同被困在逐渐收拢的网中,
行动愈发困难。这种无形的压力,让他变得焦躁不安。
他意识到,必须尽快采取行动,要么彻底摧毁这个威胁,
要么……就必须弄清这个“长城”计划的真正底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