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啃“硬骨头”(2/2)
负载一上去就保护,是不是散热片面积不够?”
老周头也不抬:“加铜片!手工打磨,给我贴合得一丝缝隙都不能有!老李,你手稳,你来!”
空气中弥漫着松香、焊锡和金属打磨的味道,
夹杂着热烈的讨论声和工具碰撞声。
老周的严谨和丰富的经验,成了硬件组的主心骨。
沈棠的办公桌被几台庞大的主机和闪烁的终端包围。
她不再是独自埋头苦干,而是将软件组的人分成了几个小队,
分别负责不同的破译任务。
“小赵,你带两个人,继续深挖那个后门指令,
重点尝试读取存储映射表,我们要搞清楚内存是怎么分配的。”
“小王,你们组负责分析固件代码里那些字符串和错误信息,
看看能不能反推出一些函数的功能。”
“小孙,你英语好,带人把所有能找到的、哪怕是沾点边的公开技术文档都过一遍,
特别是关于这种架构的早期论文,任何一点线索都不能放过。”
她自己则坐镇中央,面前摊开巨大的笔记本,
上面画满了各种流程图和符号关系。
不断有小组员过来汇报进展或提出疑问。
“沈工,这段代码反复出现一个叫‘dA’的缩写,上下文像是和数据直接传输有关。”
“dA……直接内存访问!”
沈棠眼睛一亮,“这是个关键机制!如果能利用起来,可以绕过cpU,极大提高图像数据采集速度!记下来,重点分析!”
实验室里键盘敲击声、打印机的吱嘎声、以及低声而急促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沈棠像一位交响乐指挥,协调着各个声部,将零散的代码碎片逐渐拼凑成有意义的逻辑。
老吴的阵地相对安静,但同样紧张。
他和几个数学功底好的年轻人,
在几块大黑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公式和算法结构。
“老吴,按照现在估计的硬件性能,我们设计的这个边缘检测算法,计算量还是太大,实时性可能达不到要求。”
一个戴眼镜的年轻研究员说。
老吴盯着黑板,手指无意识地敲着粉笔灰:
“那就简化!
把不必要的卷积层去掉,用差分代替梯度计算。
精度可能会损失一点,但速度必须提上来!
我们要的是在有限条件下能用的东西,不是完美的理论模型。”
他转过身,对另一个人说:
“小李,你那边的人脸特征点定位模型呢?样本库构建得怎么样了?”
“吴工,我们在用基地人员的照片做测试,但样本太单一了。是不是可以想办法搞点外部杂志、画报上的头像来丰富一下?”
“可以,但要注意保密!去找后勤,以丰富文体生活为名,申请购买一些公开的报刊杂志,记住,要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角度的!”
算法组的工作看似离硬件最远,
但他们深知,
只有算法足够高效和鲁棒,
将来这双“天眼”才能真正“看得清”、“认得准”。
进展并非一帆风顺。
硬件组仿制一块关键的多层电路板时,
因为缺乏专业的蚀刻和压合设备,
手工制作的板子良品率极低。
“不行啊周工,第十块了,还是短路!”
一个技工沮丧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