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古驼铃危机八(楼兰第六至七天)(2/2)
车队按照古商队地图的标注,顺利找到了一处避风凹地和盐泉,陆沉下令在此处做长时间休整,补充水源和燃油,检查车胎,同时让科研组对采集到的盐晶样本、驼铃残骸碎片做进一步分析,医疗车则持续监测张虎和李平的状态。
队员们在凹地周围布防,尖兵车带着热成像仪和无人机侦查周边,确保安全。科研组的帐篷里,石劲松用地质锤小心剥开一块致密盐岩样本,内层竟嵌着一丝细小的青铜合金丝,显然,它曾被深埋于干燥盐层中,隔绝了风化,才得以保存至今。
林沐博士将样本置于显微镜下,眉头微皱:“这金属丝表面有高度规整的螺旋刻痕,绝非自然形成……更像是为了调制振动频率。结合古驼铃的阵列分布,我怀疑盐岩之下存在一个由这些金属丝构成的谐振网络,能将局部声波耦合并放大,形成大范围共振场。”
“千百年前的古商队,怎么会掌握这种技术?”陈玥疑惑道,“而且这种合金……初步检测含有砷和镍,耐蚀性远超同期青铜器,简直不像那个时代的产物。”
张启山博士翻着泛黄的《西域古墓图录》,忽然抬头:“书中有段残文提到,楼兰巫者‘借风为语,以地为鼓’,能令沙海鸣响、鬼影随行。过去我们都当是附会,但现在看……或许他们真的懂得利用地脉、磁场与声波,而这片盐岩区,就是一座沉睡千年的声学祭坛。”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如果盐晶中的金属丝确系人为锻造,且其表面纹路真如林博士所推测的那样,用于调制振动或耦合声波,那么盐岩下的声波陷阱就绝非自然形成,而是一套精心构筑的古代声学系统。
结合古商队地图上那些诡异的标记,以及“避月出”的隐晦提示,古楼兰人对风、地、声的驾驭能力,恐怕远超我们今日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