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绕行昆仑山之西王母祭祀二(第四十六天)(2/2)
徐明低头看向兽皮注解,字迹清晰明了:“昆仑山为生机之源,生命之力以其为核向外递减。黑雾孕生异于古早生物的新类生灵,经无数次吞噬、拼合、重塑,尚未归于秩序便逐步定型,最终分化为人、兽、精、魔、植物五大族群,开启盘古大陆族群林立之纪元。”
第八幅图的画风骤然转向沉郁混沌,整颗地球都被厚重的黑雾彻底笼罩,不见一丝日光,天地间浑黑一片,宛若回归了最初的混沌状态。黑雾之中,无数生灵影影绰绰、轮廓扭曲,嘶吼与争斗的声响仿佛穿透壁画传来,它们似鬼似魔,在黑暗中盲目冲撞、互相噬咬,整颗星球死寂又狂暴,宛如一座无间地狱。
就在这片绝望的黑暗中央,盘古大陆的昆仑山脉顶端,一道赤红身影骤然破开黑雾显现——正是太乙虚空之灵的分身。此刻的它已不复先前黑雾弥漫的模糊形态,轮廓清晰得惊人:身躯庞大如山脉,通体覆盖着层层叠叠的赤红鳞片,鳞片在黑暗中泛着暗哑的光泽;形态似龙非龙、似蛇非蛇,脖颈修长,头颅昂扬,一双竖瞳如蛇眼般锐利,透着洞悉万物的冷寂。徐明盯着这幅图,心头猛地一跳:“难道这才是它真正的本体模样?”
赤红身影旁,一张兽皮赫然贴在岩壁上,上面用简体中文清晰标注着两个字:“烛龙”,宛如专属注释。徐明瞳孔一缩,满心震撼之余,疑惑瞬间涌上心头:不对啊,《山海经》里记载的烛龙是人首蛇身,可眼前这生灵明明似蛇似龙,通体覆鳞,和典籍描述截然不同。是《山海经》记录有误?还是标注的人弄错了?可再看兽皮上的字迹工整、注解精准,先前的时代、生物标注都与已知地质史契合,标注者显然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不该犯这种低级错误。
赤红身影悬停在昆仑上空,目光扫过黑雾中扭曲争斗的生灵,眉头微蹙,显然对这般无序的景象并不满意。下一刻,它缓缓张口,一道温和却磅礴的吐息从口中涌出,如无形的巨手向上托举,原本笼罩全球的厚重黑雾竟顺着这股力量缓缓升腾、散开,天地随之分离:上方的黑雾凝结为云层,下方的浊气沉降为大地,日月的轮廓在云层后显现,一缕微光穿透黑暗,洒向沉寂已久的地球,天地初分,秩序渐生。
第九幅图的画风一扫此前的沉郁混沌,满是鲜活明亮的生机。黑雾散尽,日月高悬天际,清透的天光洒遍盘古大陆,山川河流轮廓分明,草木抽芽,百花初绽,天地间一派欣欣向荣。那些曾在黑暗中盲目争斗的生灵,此刻尽数焕发生机——兽类奔走于山林,舒展筋骨;妖族栖于幽谷,吞吐天地灵气;植物扎根沃土,枝干拔节生长;魔族隐于阴暗角落,收敛了狂暴气焰,连空气里都弥漫着蓬勃的生命气息。
其中,人族的变化最为显着。他们的灵智在所有物种中觉醒最快,远超兽、妖、魔等族群,更厉害的是,人族兼具极强的兼容与吸收能力——既能领悟自身契合的“人道”,也能借鉴兽类的“兽道”、妖族的“妖道”,将其他物种的悟道法门化为己用,却无需改变自身形态,大多能完美融合。少数未能消化跨界之道的,才会沦为非人非兽的异类。随着灵智渐开,人族不再依赖蛮力生存,原本凶悍粗犷的体型慢慢变得匀称精致,褪去了原始凶兽的特质,化作了古人族的模样——身形直立,面容初具温婉或刚毅之态,更注重灵魂与灵性的修炼,而非单纯的体魄强悍。
与此同时,各物种的悟道体系也在千百万年的摸索中逐渐萌芽,且无明确边界:有的兽类不甘于只循“兽道”,尝试领悟人道,久而久之,部分族群演化出了人手、人面等人体特征;妖族、魔族也各有各的悟道路径,或吸收天地灵气,或逆势滋养本源,偶尔也会借鉴其他物种的法门,在跨界影响中不断变异。植物族群则守“木道”,固本培元,与天地同寿,万物悟道各有侧重,却又相互交织,在交融与异化中推动着生命演化。
画面的焦点最终落在昆仑山脉脚下:烛龙分天地、定四季后,正欲折返昆仑深处,却在山脚下撞见一道纤细身影。那是一位绝美无伦的古人族女子,眉目如画,身姿窈窕,周身萦绕着纯净的生机之气,在天光下宛若谪仙。女子身旁的岩壁上,一张兽皮清晰标注着“华胥氏”三字,正是她的名号。烛龙赤红的竖瞳中满是诧异与疑惑——它从未想过,自己孕育的生灵中竟能诞生如此精巧的存在,又或是这女子的模样触动了它尘封亿万年的远古记忆,个中缘由连它自己也说不清。
片刻的怔忪后,烛龙庞大的赤红身躯缓缓变化:鳞片隐去,躯干收缩,最终化作人首蛇身的形态,而所化面容是与华胥氏呼应的俊朗男子模样,脖颈以下仍保留着覆鳞的蛇身,既不失神性,又多了几分人形的温润。它对着华胥氏微微颔首,似是致意,随后便转身蜿蜒而行,沉入昆仑山脉深处,消失在缭绕的云雾之中。
与此同时,与华胥氏一同在古人族中脱颖而出的,还有另一位绝美女子,其身影旁的兽皮上被后人标注着“西王母”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