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最后的“技术展望”(1/2)
2025年立冬,北京的阳光透过薄雾,给“建军科技”总部的玻璃幕墙镀上了一层金辉。林建军的书房里,电子壁炉模拟着跳动的火焰,映得老人脸上泛起暖意。他面前的全息屏幕上,《中国科技的下一个百年》的初稿正在缓缓滚动,每个字都由他颤抖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敲出,带着岁月赋予的厚重。
“爷爷,这一段关于量子计算的预测,是不是太乐观了?”林晓阳坐在对面的沙发上,手里捧着打印出来的文稿,红色批注密密麻麻。四十岁的他鬓角已见风霜,却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习惯——每次重要决策前,总要先听听爷爷的意见,哪怕现在面对的是一篇即将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
林建军指着屏幕上的句子:“‘2040年实现千位量子计算机商用,破解RSA加密算法成为历史’——这不是乐观,是基于‘九章三号’的进展推导的。”他调出国家量子实验室的最新数据,“去年你们团队实现的76个光子量子优势,已经把经典计算机需要8年的计算任务缩短到1毫秒,再给十五年,千位量子计算机绝非空想。”
老人的手指在“脑机接口”板块停顿。这里写着:“2050年前,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将实现‘意念打字’速度突破200字/分钟,脊髓损伤患者可通过神经解码技术重新站立。”这让他想起2020年疫情期间,在方舱医院看到的那些因瘫痪而绝望的病人。“晓阳,这个领域要多投入伦理研究,技术再先进,也不能变成少数人的特权。”
林晓阳点头,在文稿边缘记下“伦理审查机制”几个字。他知道爷爷的顾虑——1990年代,当国外提出“基因编辑增强”时,林建军就警告过“技术不能制造新的不平等”。现在,这份担忧延续到了脑机接口领域,而文中“全民可及的神经康复技术”的表述,正是对这种担忧的回应。
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林思国抱着一摞期刊走进来,《自然·能源》《物理评论快报》堆得像座小山。“太爷爷,您要的核聚变最新论文我借来了。”十五岁的少年额角带着薄汗,显然是从学校图书馆一路跑回来的,“麻省理工的团队说他们的SPARC装置能在2025年实现‘能量增益’,您觉得靠谱吗?”
林建军接过期刊,翻到SPARC的参数表,突然笑了:“他们的磁场强度标的是20特斯拉,可目前最高记录是中国新奥集团的16.7特斯拉,还是在液氦温区。”他指着自己文章里的预测,“我说‘2035年实现商业化聚变发电’,是把材料寿命、电网适配这些‘硬骨头’都算进去的。搞技术的,不能只看实验室数据。”
少年似懂非懂地点头,目光落在文稿的“全球合作”章节。这里林建军写道:“可控核聚变的原料氘来自海水,氦-3来自月球,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占。人类要想跨越‘文明瓶颈’,必须建立技术共享的新秩序。”这段文字让思国想起太爷爷常说的“当年美国卡我们芯片,现在我们不能卡别人聚变技术”。
写作间隙,林建军让林晓阳调出“建军号”火星探测器的模拟发射视频。当虚拟的核聚变推进器喷出蓝色火焰时,老人的眼睛亮了起来:“你看这束光,像不像1951年轧钢厂的电弧?”他突然感慨,“那时我以为能磨出0.01毫米的量具就了不得了,哪敢想有一天,中国人的机器能往火星上跑。”
视频里,探测器穿越小行星带的画面让林晓阳想起2018年芯片禁令最严时,父亲在实验室墙上贴的标语:“关起门来搞不成科技,打开门才能领跑世界。”这句话后来成了“建军科技”全球研发网络的核心理念,也被林建军写进了文章的结尾:“中国科技的下一个百年,不是独自奔跑,而是带着更多国家一起冲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