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建军科技”的“百年目标”(1/2)
2025年立夏,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的玻璃幕墙外,阳光将“建军科技百年战略发布会”的巨幅海报映照得格外耀眼。海报上,从1984年的精密量具到2025年的火星探测器概念图,一条银色光带串联起企业四十年的发展轨迹,末端延伸向深邃的宇宙,标注着“2125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科技力量”。
林晓阳站在发布会主舞台中央,身后的全息投影正展开“百年计划2.0”的三维蓝图。四十岁的他穿着定制西装,鬓角的白发比三年前多了些,眼神却比任何时候都明亮。台下坐着全球三百多家媒体的记者、二十国驻华使节以及企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当他说出“未来一百年,我们将投入十万亿研发资金”时,全场响起抑制不住的惊叹声。
“这不是数字游戏,是基于技术迭代周期的科学规划。”林晓阳调出动态图表,蓝色光柱代表已突破的技术(可控核聚变、固态电池、量子通信),红色光柱标注着攻坚领域(星际航行推进器、基因编辑治疗、通用人工智能安全),“第一个十年,我们聚焦‘地月经济圈’建设;第二个十年,实现火星资源勘探;到2125年,建成覆盖太阳系的能源网络。”
全息投影突然切换到星际探测器的细节图:“‘建军号’火星探测器将于2030年发射,搭载我们自主研发的‘羲和’核聚变推进器,单程时间从传统化学推进的7个月缩短至45天。”林晓阳的手指划过虚拟屏幕,露出探测器腹部的机械臂,“这组采样装置的精度达到0.1微米,能在火星土壤中提取水和氦-3,为未来基地建设提供资源数据。”
台下第一排,林卫国轻轻握住父亲的手。林建军坐在特制的轮椅上,呼吸有些平缓,手里却紧紧攥着1984年的第一本企业章程,泛黄的纸页上“精密制造”四个字已有些模糊。“爸,您看,这比咱们当年想的‘造最好的量具’走得远多了。”林卫国的声音带着感慨,目光落在投影里的基因编辑治疗板块——那里标注着“遗传病根治技术路线”,正是林建军2020年捐赠10亿疫苗研发资金时,反复叮嘱要关注的领域。
【百年计划2.0】的第二板块“生命健康”中,全息投影展示着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优化方案。“我们的‘基因剪刀’精度达到单个碱基对,能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清除导致地中海贫血、亨廷顿舞蹈症的致病基因。”林晓阳的团队负责人李教授补充道,屏幕上同步播放着临床试验数据:127名志愿者中,98%的致病基因被成功修复,且未出现脱靶效应。
这让林建军想起2003年非典时,自己在定点医院看到的那些因缺乏有效治疗而逝去的生命。那时他就想,要是能有改变基因的技术该多好,而现在,这个梦想正在变成现实。“晓阳,”他低声对孙子说,“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能急功近利。”
“爷爷放心,我们建立了全球最严格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包含12个国家的伦理学家和生命科学家。”林晓阳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技术是双刃剑,我们要确保它永远服务于生命,而不是成为威胁。”
发布会的高潮出现在“通用人工智能安全”板块。全息投影中,一个虚拟的AI助手正在演示“伦理决策模拟”:面对“救五人还是救一人”的经典难题,它没有简单计算功利值,而是调用了全球200种文化中的道德准则,最终给出“优先保护弱势群体”的方案,并附上详细的决策依据。
“这就是我们研发的‘AI伦理内核’,”林晓阳解释道,“它不仅能学习技术知识,更能理解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就像我爷爷常说的,‘机器再聪明,也得有温度’。”他特意看向台下的父亲和爷爷,“这个内核的底层逻辑,源自1995年林卫国先生主导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协议’,我们只是在上面嫁接了更丰富的人文数据。”
林思国坐在青少年代表席上,手里的平板电脑正实时记录着发布会要点。当听到“火星基地生态循环系统”时,他突然举起提问牌:“林总,您刚才提到的月球氦-3开采,是否考虑过对月球环境的保护?”十五岁的少年声音清亮,带着超越年龄的思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