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火炮换羊毛(2/2)
汤姆听不懂汉语,却看懂了他的眼神,笑着指了指踏板,又指了指布上的花纹,意思是“踩不同的踏板,能织出不同的花”。狗蛋灵机一动,从兜里掏出块木炭,在地上画了个织布机的草图,又画了朵桃花。汤姆看了,立刻调整踏板,果然,织出的布上渐渐显露出桃花的轮廓。
商站里很快响起了“咔嗒咔嗒”的织布声。英国织工教移民们梳羊毛、纺线、调整织机的张力;移民们则教他们用桑树皮做染料,能染出比英国的茜草更鲜亮的红色和黄色。有次汤姆试着用云朝的染料织了块龙纹呢绒,竟被葡萄牙商人高价买走,说要送给卡斯蒂利亚的王后。
羊毛像流水一样涌来。从英国的约克郡、兰开夏郡,到爱尔兰的牧场,一艘艘商船载着羊毛驶向里斯本,换回一门门后装炮。亨利五世用这些炮轰开了鲁昂的城墙,消息传到伦敦,羊毛价格都涨了三成——谁都知道,这白花花的羊毛,现在能换能打胜仗的“神炮”。
郑伟的商站里,羊毛堆成了小山。移民们用英国织法织出的呢绒,厚实挡风,很快就成了欧洲商人的抢手货。有个威尼斯商人买了十匹,说要运到莫斯科去,那里的冬天比英国还冷,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汤姆在商站住了半年,竟不想走了。他学会了用筷子吃米饭,爱上了云朝的茶叶,还和李婶的女儿定了亲。“这里的羊毛好,染料好,人更好。”他用生硬的汉语说,指着织出的龙凤呈祥呢绒,“在英国,织不出这样的花。”
约翰爵士再来时,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云朝商站的织布坊里,中英织工们一起忙碌,织出的呢绒既有英国的厚实,又有东方的花纹;仓库里的羊毛变成了成捆的呢绒,正被装上开往波斯的商船;而最新式的后装炮,已经能在云朝工匠的指导下,用英国的铁矿铸造了。
“郑大人,”约翰爵士递过一张新的订单,“我们还需要二十门炮,这次用羊毛和呢绒的配方换。”
郑伟笑着摇头:“配方不用换。”他指着正在教英国学徒的云朝工匠,“你们的织工学了我们的染法,我们的工匠也学了你们的织机。技术这东西,越换越活,就像这羊毛和染料,混在一起,才能织出最好的布。”
那天下午,商站的空地上摆满了刚织好的呢绒,红的像火,蓝的像海,上面织着英国的玫瑰和中国的牡丹。郑伟和约翰爵士站在中间,看着阳光透过布面,在地上投下斑斓的光影。远处,新到的羊毛正被卸上岸,即将变成温暖的衣料;而即将启运的火炮,也将在欧洲的战场上,轰开新的商路。
郑伟知道,这场“火炮换羊毛”的交易,换走的不只是货物,更是手艺的交融、人心的靠近。就像那些交织在一起的羊毛纤维,看似不同,却能拧成最结实的线,织出跨越重洋的图景——那里有英国的牧场,有云朝的织机,还有无数张因为温暖而绽开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