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一个山寨的崛起 > 第260章 亚历山大港的会面

第260章 亚历山大港的会面(2/2)

目录

迪奥多西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当场让人取来国玺,在合约上盖了印。他生怕郑伟反悔,拉着郑伟去看他带来的礼物:二十捆长绒棉,白得像雪,纤维细得能绕指柔;五十卷莎草纸,薄如蝉翼,上面用金线描着拜占庭的圣像;还有一箱埃及的蓝玻璃,通透得像海水。

“这些只是见面礼,”迪奥多西说,“只要能造出蒸汽机,亚历山大港的棉花、尼罗河的粮食,你们要多少有多少!”

接下来的十天,亚历山大港成了蒸汽机的展览馆。郑伟让工匠拆了一台小型蒸汽机,零件摆了满满一甲板,从齿轮到活塞,逐一讲解用途。迪奥多西带来的铁匠们蹲在地上,用炭笔在莎草纸上画草图,有的甚至直接用手指蘸着水在甲板上临摹。

有个叫保罗的年轻铁匠,以前是造马蹄铁的,见了蒸汽机的连杆,突然拍着大腿:“我知道了!这跟铁匠铺的风箱一个道理,只是把人力换成了蒸汽!”他试着用铁条弯了个简易连杆,竟真能带动小轮子转动,乐得迪奥多西当场赏了他一枚金币。

郑伟没闲着,带了商队去亚历山大港的集市。那里的香料比南洋的更浓郁,丝绸却比江南的粗糙得多——显然,拜占庭的纺织技术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他找到当地最大的纺织商,用一匹杭绸换了三匹当地棉布,笑着说:“等我们的纺织机来了,让你们的姑娘织出比这更细的布。”

离开前,郑伟留下了五名工匠和全套蒸汽机图纸,还特意带了些适合埃及气候的煤炉配件。迪奥多西亲自送他到码头,指着远处的金字塔:“郑大人看,连法老的陵墓都在为你们见证,拜占庭永远是东方的朋友!”

“云鲲号”启航时,亚历山大港的人都来送行。铁匠保罗举着他仿造的小蒸汽机,追着船跑了很远,直到被海浪拦住去路。郑伟站在船尾,看见迪奥多西正指挥人在码头边搭棚子,那是为云朝工匠准备的作坊,炊烟已经袅袅升起。

海风带着埃及的棉香和莎草纸的气息,吹得人心里敞亮。郑伟知道,这次会面不只是换了些棉花和纸张,更是在欧亚之间架了座新桥——这座桥用蒸汽作桥墩,用技术作桥身,能让不同文明的货物、智慧,像尼罗河的水一样,源源不断地交汇、融合。

甲板上,水手们正在清点货物,长绒棉堆得像小山,莎草纸被小心地收在木箱里。大副笑着说:“大人,拜占庭人说,等他们造出蒸汽机,就派船去广州回访呢。”

郑伟望着亚历山大港的灯塔渐渐缩小,变成海平面上的一个光点,突然觉得,这世界比他想象的还要近。只要愿意敞开胸怀,愿意分享智慧,再远的距离,都能被蒸汽和勇气缩短。

明轮转动的“哗哗”声里,“云鲲号”朝着红海的方向驶去。郑伟知道,下一次再来时,这里或许会有属于拜占庭的蒸汽船,会有穿着长绒棉织成的细布的商人,会有更多像保罗这样的铁匠,用他们的锤子,敲打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节奏。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