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红海商道(2/2)
“不用这么贵,”郑伟指着他的地毯,“十张波斯地毯,换一个模型和全套图纸。再加五十斤没药,我让工匠教你们怎么用。”
易卜拉欣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生怕郑伟反悔。他让人立刻把地毯搬过来,都是从波斯王室作坊里淘来的珍品,羊毛织得比丝绸还细。郑伟也不含糊,当场让工匠拆开一个模型,手把手教易卜拉欣的手下怎么添燃料、怎么调压力,连齿轮的咬合角度都画在了图纸上。
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吉达港。其他阿拉伯商人都涌来看热闹,有个经营磨坊的富商,见模型能带动石碾,当即拍板:“我用三船椰枣换一个!再请您的工匠去我的磨坊,帮我造个大的!”
郑伟一一应下,又让人搬出更大的蒸汽机样品——这是专门为红海沿岸设计的,能适应干燥气候,烧当地的椰枣壳也能运转。“你们看,”他让人演示抽水,铁管里立刻喷出哗哗的水流,“有了这东西,沙漠里也能种出庄稼。”
易卜拉欣的儿子是个留着卷发的少年,抱着模型不肯撒手,非要学怎么修齿轮。郑伟就让船上的铁匠收他当徒弟,教他打铁、锉零件。少年学得飞快,没两天就会给齿轮上润滑油了,举着沾了油污的手欢呼:“我以后也要造这样的机器!”
交易持续了五天。云朝的蒸汽机换走了波斯地毯、欧洲钟表、奥斯曼宝石,还有二十船没药和乳香;阿拉伯商人则捧着蒸汽机模型和图纸,像捧着稀世珍宝,有的连夜雇骆驼队运回庄园,有的干脆在港口搭起棚子,让云朝工匠现场指导安装。
临走时,易卜拉欣送给郑伟一匹白骆驼,说是“沙漠里最快的脚力”。他拉着郑伟的手,指着红海深处:“往南走是苏伊士,能通地中海,欧洲的商人都在那里等着。您的蒸汽机要是运到那儿,定能换回来更多黄金!”
郑伟望着远处的海平面,那里的水色比印度洋更蓝,像块巨大的蓝宝石。他知道,红海商道不只是换些货物那么简单——蒸汽机这东西,一旦在阿拉伯半岛扎下根,就会像种子一样发芽:灌溉效率高了,粮食就多了;磨面快了,作坊就兴了;连运输都可能用上蒸汽动力,到时候,这条连接欧亚非的商道,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繁忙。
“明年我们还会来,”郑伟对易卜拉欣说,“带更大的蒸汽机,还有能造机器的车床。到时候,咱们不光换货物,还能一起造东西,让这红海的船,跑得更快,装得更满。”
“云鲲号”启航时,吉达港的商人都来送行,手里举着蒸汽机模型,像举着新的希望。郑伟站在甲板上,看着阿拉伯商船已经开始模仿蒸汽船的样子,给帆船加装木轮,虽然笨拙,却透着股向前的劲儿。
海风穿过曼德海峡,带着没药的香气和齿轮转动的微响。郑伟知道,这条红海商道,从今往后会留下更多东方的印记——不只是瓷器的光泽、茶叶的清香,还有钢铁的硬度和蒸汽的力量。而这些,终将让不同大陆的人,靠得更近,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