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红月怀麟儿(2/2)
“这孩子,得叫什么好?”他低声自语,指尖在她手背上画着圈,“要是个小子,就让他学孙二造机器,比我的枪法还准;要是个闺女,就像你,聪明,能把江南的绸缎都卖遍草原。”
诸葛红月其实没睡着,听着他絮絮叨叨,嘴角弯起笑意。她知道,这个孩子的到来,不止是他们的喜事,更是断云寨的希望——北境的铁骑需要传承,江南的商路需要延续,而这个孩子,会踩着他们铺的路,走得更远。
消息很快传遍了断云寨。孙二提着新造的婴儿摇床跑来,床架上还刻着狼头花纹;陈九从临江府送来了最柔软的棉布,说是女工们特意织的;连黑石部的首领都送来两匹雪白的狼皮,说能给孩子做褥子。
周先生在杭州听说了,特意让人送了本手抄的《论语》,附信说:“乱世更要知礼,这孩子该先学‘仁’字。”
诸葛红月抚摸着那本《论语》,忽然对曹林说:“你说,等这孩子长大,会不会觉得江南和北境,本就是一家?”
曹林望着窗外的雪,雪光映着轨道车的灯光,像条银色的带子,一头连着聚义楼,一头通向遥远的江南。“会的。”他握紧她的手,“等他长大,铁轨早通到钱塘江边了,他坐着轨道车去苏州,就像去隔壁寨子里串门一样方便。”
他忽然想起陈九信里的话:“临江府的孩子,已经会唱‘断云寨,有良田’的调子了。”或许用不了多久,江南的孩子也会唱,草原的孩子也会唱,这调子会跟着铁轨、跟着票号、跟着一船船的绸缎和茶叶,传遍南北。
几日后,诸葛红月坐在暖阁里,翻看江南送来的订单。沈府的绸缎要得更急了,钱家的茶叶也加了量,连苏州绸缎巷的小商户们,都托人送来新织的棉布样品,想试试北境的销路。
“你看,”她把订单递给曹林,“这孩子还没出生,就带旺了生意。”
曹林接过订单,目光落在“月销五千匹”的数字上,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却也更稳了。他要守住这片土地,守住铁轨和商路,让这孩子出生时,看到的是安稳的北境、繁华的江南,是再也没有流寇和盘剥的好日子。
暖阁外,铁骑营的战马在雪地里嘶鸣,声音里少了几分杀伐,多了几分盼头。曹林知道,江南的路,因为这个孩子的到来,忽然变得触手可及——那不是靠枪杆子打出来的路,是靠民心铺出来的,靠信任连起来的,带着烟火气,也带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诸葛红月靠在他肩上,听着窗外的风雪声,忽然觉得,这北境的冬天,好像也没那么冷了。腹里的小生命轻轻动了一下,像在回应他们的期盼,也像在预示着,一个更辽阔的未来,正在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