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士绅的投奔潮(2/2)
有个从京城逃难来的老翰林,起初放不下架子,整天在院子里唉声叹气,说“与匠户、农夫为伍,有辱斯文”。直到有天,他看见老河工画出的水渠图纸,精准得连水流速度都算在内,又看到窑匠烧出的瓷器比官窑的还结实,才默然收起了牢骚,开始教孩子们读《农桑辑要》。
张秀才的侄子张小三,原本是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来断云寨后,跟着工匠们学算铁矿账,竟也算出了些门道。有天他跟曹林说:“姑父,我发现铁矿的运费能再省两成——从矿洞到冶炼坊,要是把轨道车改成双轨,能少跑一半空车。”
曹林让商政司按他的法子试了试,果然省了不少银子。他拍着张小三的肩膀:“你看,读书人的脑子用在实在处,比只会背文章强多了。”
投奔来的人里,最受欢迎的是那几个郎中。他们在聚宝市开了家“惠民医馆”,不光给人看病,还教百姓识别草药、处理外伤。有次铁矿塌方,一个矿工被砸伤了腿,郎中们用带来的“接骨丹”,配合断云寨的烈酒消毒,竟真把骨头接好了。李老三逢人就说:“这些中原郎中,比山神爷还灵!”
这天傍晚,曹林在归安里的晒谷场,看着张秀才教孩子们写“断云寨”三个字,李举人的妻子在教妇女们染布(用中原的靛蓝,颜色更鲜亮),老河工和民政司的人蹲在地上画水渠图,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幅热闹的画。
张秀才走过来,递给曹林一碗新沏的茶——用王掌柜试种的龙井泡的,清香扑鼻。“曹当家的,”他感慨道,“以前总觉得读书人就该考科举、当官,来了断云寨才明白,能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安稳日子过,才是最大的学问。”
曹林喝了口茶,望着远处冶炼坊的火光,点了点头:“断云寨缺的不是秀才,是能做事的人。不管你是中原士绅,还是北境流民,只要能把日子过好,就是自家人。”
夜风渐起,归安里的窗棂透出灯火,隐约传来读书声、织布声、算珠声,混在聚宝市的喧嚣里,像一首新的歌谣。这些从中原投奔而来的衣冠之士,带着诗书,也带着烟火气,正和断云寨的土地、人民慢慢融在一起,长出新的根。
而断云寨,也在这股投奔潮里,悄悄褪去了“山寨”的粗粝,添了几分“一方水土”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