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圆满阶段,新期待开启(1/2)
手作公益成立十二周年庆典当天,传承馆的庭院里挤满了熟悉的面孔——大凉山小学的孩子们举着亲手做的皮影,李阿婆带着徒弟们绣的“非遗传承树”挂毯,周教授牵头编写的《国家级非遗技艺图谱》整齐地摆放在展示架上,沈亦舟打造的“非遗主题赛车”模型前围满了年轻观众。陈曦站在台上,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手里握着“全国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的奖牌,突然觉得“圆满”二字,此刻有了最具体的模样。
回望:那些“圆满”的印记
庆典的“时光长廊”里,挂满了十二年来的关键照片——从最初陈曦和李阿婆在小作坊里学苗绣的场景,到全国第一家体验店开业时的热闹;从山区孩子第一次接触皮影时的好奇眼神,到巴黎体验店剪彩时的国际笑脸;从“非遗+赛车”赛道上的领航车,到“非遗+电竞”游戏里的热门皮肤。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圆满”的印记。
周教授站在照片前,指着最早的那张苗绣照片,感慨道:“十二年前,我还担心这些老手艺会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现在看看,不仅传下去了,还传得更远、更活了。”赵村长则拉着大凉山的孩子们,给他们讲当年第一次去山区送物资的故事:“那时候路不好走,我们背着竹编筐走了三个小时,现在不仅路通了,孩子们还能来城里游学,能在游戏里看到非遗,这就是最好的圆满。”
陈曦走到“非遗公益基地”的展示区,看着墙上挂满的孩子们的作品——有皮影、剪纸、竹编,还有孩子们写的感谢信。其中一封是小娟写的,现在她已经是云南艺术学院非遗专业的大学生,信里写着:“谢谢陈曦阿姨,是您让我知道,山里的孩子也能靠非遗实现梦想。未来,我想回到大凉山,做像您一样的人。”
这些印记,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鲜活的故事——是传承人的坚守有了回响,是山区孩子的梦想有了方向,是老手艺的未来有了希望。陈曦知道,这份“圆满”,属于每一个为非遗传承付出过的人。
当下:身边的“圆满”日常
庆典午宴上,伙伴们围坐在一起,吃着赵村长带来的家乡菜,喝着苏医生煮的养生茶,聊着日常的小事——林砚舟说最近在筹备“非遗+航天”的合作,想把非遗纹样印在卫星模型上;沈亦舟说赛车圈的朋友都在催“明年的非遗主题赛车”;周教授则说《非遗技艺图谱》要出儿童版,让更多孩子了解非遗;苏医生笑着说,最近社区的“非遗养生课”特别受欢迎,很多老人都学会了编竹篮放松身心。
没有盛大的仪式,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平凡的日常和彼此的牵挂。陈曦看着身边的伙伴——周教授的头发更白了,却依然眼神明亮;林砚舟还是习惯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下每一个灵感;沈亦舟依旧爽朗,说起跨界项目就眼里发光;苏医生总是默默照顾大家的健康,茶水温热刚好;赵村长的竹篮里,永远装着家乡的味道。
“其实我理解的圆满,不是做成了多少大事,而是我们还能像现在这样,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为非遗的小事忙碌。”陈曦举起茶杯,轻声说,“谢谢你们,十二年了,还在我身边。”
伙伴们纷纷举杯,沈亦舟笑着说:“别说十二年,二十年、三十年,我们都还在!”这份“身边有人陪伴,心中有热爱坚守”的日常,就是最珍贵的圆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