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获得认可:公益奖项(2/2)
她还展示了孩子们的作品画册,当看到孩子们用竹编做出的小篮子、用剪纸剪出的“非遗传承树”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些作品可能不够精致,但每一件都充满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对非遗的热爱。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更多山区孩子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
第三步:获得认可,开启公益新征程
当颁奖嘉宾宣布“手作公益‘山区非遗公益支教计划’获得全国年度公益项目金奖”时,现场掌声雷动。陈曦接过沉甸甸的奖杯,心里满是激动,她举起奖杯,对着台下的伙伴们说:“这个奖项不属于我一个人,属于‘忠犬联盟’的每一个人,属于山区的孩子们,属于每一位支持非遗公益的传承人、志愿者和爱心人士!”
颁奖典礼结束后,很多公益组织代表、企业家主动过来和陈曦交流,有的想加入支教志愿者队伍,有的想捐赠资金和物资,还有的企业提出要和手作公益合作,在更多山区学校开展非遗教育。一位企业家握着陈曦的手说:“你们的公益模式太有意义了,既保护了非遗,又帮助了山区孩子,我们愿意捐赠100万元,支持你们扩大支教范围!”
还有媒体记者围着伙伴们采访,周教授向记者展示孩子们的作品画册,林砚舟介绍未来的支教计划,沈亦舟播放公益纪录片的完整版,苏医生和赵村长则讲述和孩子们相处的温暖细节。“我们下一步计划在西部10所山区学校建立‘非遗公益基地’,邀请传承人定期驻校教学,还会组织山区孩子来城市的非遗体验店参观学习,让他们看到非遗的更多可能。”陈曦对记者说。
第四步:回归初心,把认可化为动力
从北京回来后,陈曦和伙伴们没有沉浸在获奖的喜悦中,而是立刻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利用这次认可,推进公益项目。林砚舟根据新的捐赠资金,调整了“支教计划”,把原来的5所学校扩展到10所,还增加了“非遗研学”项目——每年组织山区孩子来城市体验非遗,参观手作公益的体验店,和城市的孩子一起学习非遗技艺;周教授则开始编写新的“非遗启蒙课程”,增加了“非遗+科技”的内容,教孩子们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皮影模型,让非遗和现代科技结合;沈亦舟联系了更多企业和媒体,发起“非遗公益联盟”,邀请更多社会力量加入,扩大公益影响力;苏医生和赵村长则跟着志愿者再次走进山区,给孩子们送去新的药品和非遗礼物,还为“非遗公益基地”选址,确保教学点能尽快投入使用。
在大凉山小学的“非遗公益基地”揭牌仪式上,陈曦看着孩子们围着新的皮影幕布、竹编工作台兴奋地讨论,心里满是感慨。她想起半年前第一次来这里时,孩子们对非遗还很陌生,而现在,他们已经能熟练地剪出复杂的图案,编出精致的竹篮,甚至能给其他小朋友讲解非遗故事。“这个奖项不是终点,而是公益新征程的起点。”陈曦对身边的伙伴们说,“我们要把这份认可化为动力,帮助更多山区孩子接触非遗,让非遗公益的温暖传递到更多地方。”
夕阳下,山区学校的操场上,孩子们正在表演自己编排的皮影戏,“孙悟空”“嫦娥”在幕布上灵动地跳跃,台下传来阵阵掌声。陈曦和伙伴们坐在孩子们中间,看着这温馨的画面,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知道,非遗公益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他们携手同行,带着这份认可和初心,就一定能让更多山区孩子感受到非遗的魅力,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让温暖与传承,在时光里永远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