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227章 事业巅峰:成为商界新贵

第227章 事业巅峰:成为商界新贵(1/2)

目录

手作公益全国第50家非遗体验店在深圳前海开业当天,陈曦站在店铺门前的露台,看着楼下排队入场的人群——有带着孩子的亲子家庭,有举着相机的文旅博主,还有穿着西装的企业代表。不远处的LEd大屏上,滚动播放着手作公益的年度成绩单:全国50家门店、300位签约传承人、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带动5000人通过非遗技艺实现就业。这组数据,让她从三年前那个手忙脚乱的公益创业者,蜕变成了如今非遗商业领域的标杆人物。

从“公益”到“商业”:打通非遗价值闭环

开业仪式上,陈曦接过“年度非遗商业创新人物”奖杯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她看着台下坐着的“忠犬联盟”伙伴,思绪回到三年前——那时手作公益还在为文创产品的销量发愁,是江哲教会她“文化价值需转化为商业价值,才能让非遗真正活下去”。如今,手作公益早已形成“非遗技艺挖掘-文创产品开发-体验店销售-传承人增收-技艺反哺”的完整闭环,不仅实现了商业盈利,还让公益初心落地生根。

“我们的核心不是‘卖产品’,而是‘卖体验、卖文化’。”陈曦在随后的媒体采访中说,她指着深圳店里的“非遗工坊体验区”——游客可以亲手制作景泰蓝挂件,由传承人现场指导,制作完成后还能刻上专属印记,“这样的体验课单价198元,复购率达45%,比单纯卖文创产品的利润更高,还能让顾客真正理解非遗的价值。”

如今,手作公益的文创产品已从最初的竹编、苗绣,拓展到景泰蓝、皮影、剪纸等20多个品类,其中“非遗定制款”占比达30%——企业定制非遗元素礼品,新人定制非遗纹样婚品,甚至还有明星定制专属非遗配饰,这些高附加值的产品,让手作公益的毛利率稳定在60%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资本青睐:非遗赛道的“潜力股”

开业仪式结束后,陈曦在会议室接待了三家知名投资机构的代表。其中一家机构的负责人递来投资意向书,承诺注资5000万元,用于手作公益的全国扩张和非遗技艺研发。“我们看好非遗赛道的潜力,更看好你对‘文化+商业’的把控能力。”负责人说,“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做传统文化,但能像手作公益这样,既保持文化纯粹性,又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很少见。”

这已不是手作公益第一次获得资本关注。去年,手作公益完成A轮融资,估值达5亿元;今年年初,又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获得政府专项扶持资金。资本的注入,让陈曦有更多底气推进“濒危技艺抢救计划”——她通过“非遗资源全局调度权”,找到了15位掌握濒危技艺的传承人,为他们建立专属工坊,提供原材料和销售渠道,让即将消失的老手艺重获新生。

“资本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要守住初心。”陈曦在后续的内部会议上说,她看着墙上的“非遗传承使命墙”——上面贴着每位传承人的照片和技艺介绍,“我们接受投资,是为了让更多传承人过上好日子,让更多老手艺活下去,而不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

行业标杆:引领非遗商业新风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