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商业学习:大佬倾囊相授(2/2)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江哲从“产品定位”“定价策略”“渠道推广”三个维度,给陈曦做了详细的拆解。讲到定价,他提出“双轨制”:普通款走平价路线,比如把基础款苗绣钥匙扣定价39元,吸引流量;定制款走高端路线,提供“刻字”“专属纹样”服务,定价198元,提升利润。讲到推广,他建议做“传承人故事短视频”,比如拍李阿婆绣苗绣时的特写,配文案“78岁李阿婆,用一针一线守护苗绣技艺”,投放在短视频平台,吸引情感共鸣。
临走时,江哲给她推荐了《文化品牌运营实战》《非遗产品商业化路径》两本书,还写下自己的私人微信:“有问题随时找我,每周三下午我有空,咱们可以线上聊。非遗是好东西,不能因为运营不好就埋没了。”
回到传承馆,陈曦立刻组织团队开会,把江哲的建议转化成“文创运营优化方案”:第一步,重构产品卖点,给每个产品写“文化故事卡”,比如竹编收纳盒的卡片上写“王师傅耗时3天手工劈丝,72小时高温碳化,可使用10年以上”;第二步,拍摄场景化图片和短视频,找模特展示产品的使用场景;第三步,和周边5家民宿合作,推出“古法染色体验套餐”,128元包含腕带染色体验+成品带走;第四步,上线定制款文创,支持刻字、绣专属纹样。
方案落地的第一周,效果就显现了——重新优化的竹编收纳盒详情页点击率提升50%,销量直接翻倍;“染色体验套餐”上线3天就卖出80份,积压的腕带清掉了一半;定制款钥匙扣还接到了一个企业订单,要定制200个印着公司logo的苗绣钥匙扣,作为员工福利。
一个月后,陈曦特意约江哲吃饭,把最新的销售报表递过去——竹编收纳盒月销120个,古法染色腕带库存清零,定制款占比提升到30%。“江总,太谢谢您了!”她由衷地说,“现在不仅销量上来了,传承人也更有干劲了,李阿婆还说想开发新的苗绣纹样。”
江哲看着报表,笑着说:“这是你们自己做得好,我只是提了点建议。其实非遗文创的潜力还很大,下一步可以试试‘非遗盲盒’,把小体量的产品做成盲盒,吸引年轻人收集;还可以和知名品牌联名,比如和运动品牌合作,推出苗绣元素的运动背包——我最近在做‘传统文化品牌孵化计划’,想邀请你们加入,一起对接更多资源。”
陈曦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突然明白:非遗传承不是守着老手艺等别人来关注,而是要学会用商业的思维,把文化价值转化成消费者能感知的产品,让老手艺既能“活下去”,又能“火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曦每周都会和江哲线上沟通,从产品设计、渠道拓展到品牌建设,一点点学习商业运营。她还组织团队成立了“文创运营小组”,每周开一次分享会,把学到的知识传递给每个人。在江哲的指导下,手作公益的非遗文创逐渐形成了“文化+实用+体验”的模式,不仅吸引了更多消费者,还获得了非遗行业协会的认可,受邀参加全国非遗文创博览会。
站在博览会的展台前,看着来来往往的人驻足观看手作公益的产品,听着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李阿婆绣的苗绣,那是王师傅编的竹编”,陈曦心里满是成就感。她知道,这条“非遗商业化”的路才刚刚开始,但只要坚持把文化价值做透,把商业运营做细,就一定能让更多老手艺走出传承馆,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让中国非遗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