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201章 忠犬教授:专属教材,随叫随到

第201章 忠犬教授:专属教材,随叫随到(2/2)

目录

没过多久,新的问题果然出现了。社区课开设“古法染色”兴趣小组后,学员们按照通用教材上的配方染色,却总出现颜色不均的情况——有的染出来一块深一块浅,有的甚至染出了奇怪的斑点。陈曦试着给周教授打了个电话,没想到半小时后,老人就带着一本泛黄的《民间染色手记》和一套染色工具赶到了社区。

“通用教材的配方太笼统了,没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水质、温度差异。”周教授一边说,一边从布包里拿出试纸,当场测试社区自来水的硬度,“你看,这里的水偏硬,含有较多矿物质,会影响染料的附着,所以染出来颜色不均。我们需要加少量白醋软化水质,染色时水温也要控制在60度左右,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这样颜色才能均匀附着在布上。”

他说着,就现场演示起来:从染料的浸泡时间、水温的控制,到布料的浸泡顺序,每一步都详细讲解,还让学员们亲手操作,自己在一旁耐心指导。有位阿姨染出来的蓝色偏浅,周教授仔细观察后,发现是染料浸泡时间不够,立刻建议她延长浸泡时间,还特意从布包里拿出一小瓶自己调配的染料样品:“阿姨,您拿这个样品对比一下,要是颜色还浅,就再泡半小时,泡的时候记得偶尔搅拌一下。”

看着周教授忙碌的身影——一会儿帮学员调整火温,一会儿教大家分辨染料的浓度,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却浑然不觉,陈曦突然想起系统面板上的提示——“学术忠犬”模式的“随叫随到”特质,早已不是一句冰冷的文字,而是融入了周教授每一个行动里。无论是编写专属教材、制定教学计划,还是现场指导、解决难题,他总是第一时间响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毕生经验,为手作公益的传承教学保驾护航。

为了让更多人受益,周教授还主动提出将《非遗技艺基础教程》数字化。接下来的一周,他每天都泡在书房里,逐页扫描教材,还对着镜头录制了十几段教学视频,从“苗绣打籽针的正确手法”到“竹编起底的关键步骤”,每段视频都控制在五分钟以内,方便学员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他还找出之前采访老艺人的录音,剪辑出其中的关键片段,附在对应的教材章节后面,让学员们能一边看文字,一边听老艺人讲解技艺背后的故事。

教材数字化完成后,周教授还特意叮嘱陈曦:“把教材上传到手作公益的线上平台,设置成免费下载,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学。要是有偏远地区的学员下载不方便,也可以让他们联系我,我给他们寄纸质版过去。”

线上平台上线当天,周教授还主动提出开一场线上直播,解答学员的疑问。直播时,他对着镜头,像在教室里上课一样,耐心地回答每一个问题,从“零基础学苗绣需要多久”到“哪里能买到便宜的染色材料”,甚至还教大家用家里常见的食材做染料——“用洋葱皮染黄色,用紫甘蓝染蓝色,既安全又方便”。直播间里,满是“谢谢周教授”“教授辛苦了”的弹幕,还有不少学员表示,想报名手作公益的线下课程,深入学习非遗技艺。

这天晚上,陈曦收到周教授发来的微信消息,附件是一份“非遗技艺进阶课程大纲”。“我整理了苗绣、竹编、古法染色的进阶内容,初级学会了,就可以学进阶的——苗绣学复杂纹样,竹编学立体编织,染色学多色套染,以后社区课可以逐步推进,让学员们能系统地学下去。”消息末尾,周教授还加了一句:“要是需要我去社区上进阶课,随时跟我说,我时间很灵活,周末也可以。”

陈曦看着手机屏幕,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周教授的“忠犬”,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承诺,而是细水长流的陪伴;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而是脚踏实地的付出。他用一本本手写的教材、一次次及时的到场、一场场耐心的直播,为非遗传承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让古老的技艺走出博物馆,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与魅力。

未来的路还很长,手作公益的传承教学或许还会遇到各种难题——可能是学员的学习瓶颈,可能是教材的补充更新,也可能是新技艺的教学准备。但陈曦不再畏惧,因为她知道,身边有周教授这样一位“忠犬教授”,有他随叫随到的支持,有他倾囊相授的经验,还有无数热爱非遗的人同行,就能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