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好感度满100:教授解锁忠犬模式(2/2)
“明清非遗技艺学术研讨会”当天,周教授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报告登上讲台。当他展示出《顾绣金针要诀》的扫描件、显微镜下的针脚对比图,还有张雪现场演示的视频时,台下瞬间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多位非遗保护专家围着报告副本,反复确认细节,纷纷赞叹:“这是近年来明清刺绣研究的重大突破!”“有了这份报告,顾绣盘金针法的传承就有了根!”研讨会结束后,上海非遗保护中心当场提出合作,计划以这份报告为蓝本,编写顾绣盘金针法的传承教材。
当天晚上,陈曦回到手作公益传承馆,打开系统面板,发现周教授的“文化传承者”特质旁,“忠犬模式”的图标已经亮了起来,一条金色提示弹出,带着学术与传承交融的厚重感:“检测到宿主通过系统深度联动海峡两岸学术资源,助力周教授攻克顾绣盘金针法复原难题,教授对宿主的信任与依赖达顶峰,解锁‘学术忠犬’模式。触发核心效果:1. 学术资源全授权——周教授将个人收藏的238册非遗文献(含12本孤本)、320小时传承人访谈录音(含1950年代老艺人访谈),全部授权手作公益使用;2. 需求预判前置——主动整理手作公益后续可能涉及的技艺文献(如清代剪纸‘镂空刻法’、民国陶艺‘釉料配方’),提前规避文献缺口;3. 学术桥梁搭建——主动对接高校、博物馆、非遗保护机构,为手作公益争取研究项目、技艺展示机会与政策支持。”
三天后,周教授带着一个沉甸甸的樟木箱来到传承馆。箱子打开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樟木与旧纸的香气扑面而来——里面整齐码放着线装古籍、录音带、手写笔记,还有用透明袋精心装裱的文献残片。“这些都是我几十年攒下的宝贝,现在全交给你。”周教授拿起一本泛黄的《清代绣谱》,封面上还留着他年轻时的批注,“我按技艺类别整理了清单,标注了每本资料的关键内容,以后你们做传承教学,就不用再四处找文献了。”他还掏出一份《顾绣盘金针法教学合作协议》,“我已经和上海非遗保护中心、张雪老师谈好了,手作公益可以优先开展顾绣教学,高校每年派10名非遗专业学生过来实习,帮忙整理资料、辅助教学。”
陈曦看着箱子里的珍贵文献,又看了看协议上密密麻麻的条款,心里暖得发颤。她突然明白,周教授的“学术忠犬”,不是盲目顺从,而是用毕生积累的学术资源为非遗铺路;是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守护每一门古老技艺的“根”与“魂”——他知道手作公益缺文献,就把私藏的宝贝全送过来;知道后续可能涉及剪纸、陶艺,就提前整理资料;知道传承需要平台,就主动搭建合作桥梁。
接下来的日子里,周教授的“忠犬模式”更是体现在细节里:他听说手作公益要做清代剪纸传承,提前联系国家图书馆,申请到孤本《剪纸谱》的借阅权限;得知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要拍专题片,主动推荐手作公益的老艺人,还帮着整理技艺讲解脚本;甚至在课堂上,他会特意把非遗专业学生的论文选题,往手作公益正在推进的项目上引导,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有一次,陈曦在整理民国陶艺资料时,遇到“釉料配方”的术语难题,刚在团队群里提了一句,半小时后就收到周教授发来的语音——他特意翻出1962年陶瓷老艺人的访谈录音,逐句讲解术语含义,还附上了自己整理的注释。“这些老术语要是没人解释,年轻人根本看不懂。”语音里,教授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满是认真,“以后有不懂的,随时找我,别客气。”
看着周教授忙碌的身影,陈曦突然想起他常说的一句话:“非遗传承不是一代人的事,是文献、技艺、人心的接力。”而周教授的“学术忠犬”模式,就是这场接力中最坚实的一棒——他用毕生所学,为手作公益搭建起学术与传承的桥梁,让古老技艺在文献的支撑下,在年轻传承人的手中,重新焕发生机。
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遇到明代缂丝、宋代官窑的难题,但陈曦不再畏惧。因为她知道,身边有周教授这样的“学术忠犬”,有系统的资源支撑,有无数坚守的传承人,就能让更多非遗技艺走出文献,走进生活,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永恒的光芒。